试想这样一个场景:
一名病患急匆匆地跑进急诊室,对接待他的医生说:“麻烦帮我开个药方,我等下有急事要走。”
当班的医生有点懵圈:“可是你还没就诊呢,我都不知道你得的什么病,怎么给你开药方?”
“怎么这么麻烦,我就是病了,需要一个药方而已。你当了这么多年医生,开个药方不是分分钟的事吗?”
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开药方是就医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此之前,你必须经过检查、排除、诊断等一系列过程,医生才能根据你的诊断结果对症下药。
不经诊断就开药方,很明显是不合理的,因此,这一情况在医院并不多见。但在职业规划领域,同样的现象却每天都在发生。
在职业规划行业深耕16年,向阳生涯几乎每天都能碰到这样的客户。
上周,一位坐标北京的客户C,上来就问:“我现在很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
讲道理,我们不是江湖术士,只要捻指一算,就能推断出你适合什么样行业和工作。职业规划讲究的是专业,专业性决定着我们必须科学、严谨,像医生那样,望闻问切,条分缕析,从你身上一点点挖掘出困扰你的核心问题,找到你自身潜在的核心竞争力,精确你的职业定位,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供你实现职场的转型或晋升。
这一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你的性格、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倾向、个人需求、使命、知识系统、可迁移技能、人脉、经历、天赋……
无米难为炊。在这些因素我们统统一概不知的情况下,就要求我们提供一整套适合你的职场行动方案,这怎么可能呢?
职业规划方案必须落地,具备很强的实操性;职业定位必须精确、可达。否则,它就只能是一纸空文。这要求职业规划师必须在对客户信息全面把握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和建议。没有客户的生活、工作背景奠基,就好比建一座空中花园,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付诸实践,更无法帮客户摆脱职场困扰,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
通过与客户C的初步沟通,职业规划师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
他目前是北京一家金融公司的理财顾问,研究生学历,金融学专业出身,之前在某银行做过两年柜员。由于近来公司业绩惨淡,他常常感到备受压力,工作也没有成就感,因此产生了辞职的念头。但辞职之后何去何从,他感到十分迷茫。
初步分析不难发现:他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金融领域的全面把握和理解,沟通表达能力强,具备这一行业的知识结构。既然这样,他的职业定位可能是:转岗不跨行,继续在金融领域寻找出路,利用沟通和金融知识专长,从事金融销售代表或金融分析师的工作。
看似非常合理,但这个职业定位真的行得通吗?
——可能行不通,因为还没有综合考虑他的性格兴趣,个人需求、价值观、就业倾向等等。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即使他成功应聘到目标职位,也极有可能在工作一到两年后,遇见和目前一样的问题。
总之,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职业定位必须服从于客户内生涯(知识、技能、经验、视野、心态等)和外生涯(职位名称,经济收入、产业环境等)的统一性。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工作(现在你能理解职业规划咨询收费那么贵的原因了)。
可是为什么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职业规划是无稽之谈,甚至根本不需要职业规划?
这是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职业选择是一件很私人、随机性很高的事件,根本没办法提前规划。他们要么认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么听天由命,干脆随着命运的钟摆起伏摇晃,相信一切冥冥中自有安排。
听上去很可笑,但却是大部分人心中的铁律。
那么当我们谈职业规划时,我们在谈什么呢?
——我们所说的职业规划,通常来讲分为三个阶段:
1.职业定位:即找到内心认定的职业发展方向的过程,表现为人内心对某个职业方向的深度认同,对所选定的职业的高度自信和自豪。
2.目标设定:职业目标既指个人的职务目标、薪酬福利目标、工作内容、企业文化等外生涯目标;也指知识和技能提升目标、具体工作经验累计、职业成熟度等内生涯目标。
3.职业通道设计:即围绕职业定位和目标设定,制定出一整套可实施、有计划的职场行动方案。
这三个阶段缺一不可。我们所说的理想职业,通常指的是看得见职位、薪酬、工作内容等看得见的部分,而更重要的职业定位和职业通道设计,却是我们看不见也最容易忽略掉的。
所以,我们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更加应该注重的是目标职业是否与客户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匹配,根据客户当前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如何提升或整合,才能使客户成功实现职业晋升或转型。
针对客户C,职业规划师在接下来的深入沟通中,了解到他属于ENFP型性格类型,为人开朗、热情、温文尔雅,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并且具备较强的革新意识,富于创新精神。在职业倾向上,他更加适合在创造性灵感的推动下,与不同的人群合作从事何种项目,喜欢按照自己的工作节奏行事,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很显然,不管是银行柜员的工作还是目前理财顾问的职位,都与客户C的性格与职业倾向格格不入,是以他在这一行业的工作中得不到成就感,职业满意度低,一旦承受某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或挑战,就会有放弃和跳槽的念头。
咨询过程中,客户C反复向职业规划师提起一点:他自小就特别喜欢动画片,还喜欢看漫画,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漫画家,觉得画漫画是一件有趣又很酷的事情。
那是不是意味着客户C接下来应该投身文化产业,从事与文化传播等需要创意支撑的工作岗位呢?
事实上,这一类工作虽然能满足客户C心中的核心职业诉求,但他本身并不具备这一行业的资源和技能,需要从0开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换言之,这是客户的理想职业,却并不是真正适合他的职业。
客户C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前面我们已经说出,职业定位的要义在于服从个人内外生涯的统一性。
我们不妨从他身上提取几个关键词:金融学硕士、有创造性、温文尔雅、沟通表达能力强、社会地位、与人合作、工作节奏……把这些因素统一起来,你想到了什么?
当然,你可能什么也想不到,因为你不是职业规划师。对职场环境没有宏观的把握,职业视域较窄。而我们的职业规划师给客户C的职业定位是什么呢?
没错,高校教育工作者。
你可能会问,从金融领域一下跳到教育领域,跨度是不是有点大?
坦白说,是的。所以,职业通道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使客户C尽快实现这一跨行又换岗的职业转型呢?
篇幅所限,长话短说:职业规划师与客户C共同探讨的方案是:以高校金融系助教为切入点,一步步向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方向发展。首先,利用业余时间进一步提升所学专业的深度和广度,自学或参加相关培训,争取拿到博士学历。之后准备面试助教岗位,成功后累积相应课时数,注重与领导、同事人脉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之后主动找机会承担项目,争取或将,为副教授、教授的评定奠基。
做个总结,当我们在谈职业规划时,我们讨论的不是职业规划方案本身,这和医生不加诊断就给患者开药方无异,我们讨论的是职业规划方案形成的过程以及它背后的策略,如何使客户一步一个脚印,能在最短时间内尽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