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是评估个人发展状态的一个特别的界点。在这一阶段,个人学业的根基已经确立,价值观业已形成,逐渐稳定于一项工作,一切都像刚刚开始,一切又都尘埃落定。有人在30岁白手起家,走向飞黄腾达;也有人在30岁事业有成,却在经历变故后,泯然众人。
30岁,你还会重新做职业选择吗?
碰到一位咨询客户A,他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拔尖,事事争先,天生自带“主角光环”。这样的人,本该是同学当中口口相传的风云人物,但最后无奈地选择了体制内的工作。
朋友都认为他大材小用,他自己也说工作有点温水煮青蛙,但因为是独生子女,家长观念还停留在铁饭碗至上的年代,说什么都不让他辞职。
30岁这一年,他终于说服了父母,同意他另找出路。但在决策关头,他却赫然发现,自己跳不出来了。
房贷车贷、儿女教育、柴米油盐……种种生活压力束缚着他,使他不敢轻易辞掉这份体制内的工作。
生活的重压下,只有定时到账的工资能给他安全感。
你可以说,他是一个从内而外被完全“体制化”了的人,但你也必须认清一点:人在“稀缺”状态下,是会短视的。
一个人在口渴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接一杯水喝,而不是掘一口井。A当然知道,如果辞职新就,未来的发展可能会比在体制内更好,赚到更多的钱,但在当下,他最需要的是一份固定的工资来还贷款、维持家用,而不是那份不确定的新工作。
重新选择职业对A来说也许是正确的,但却不是最适合他的。
通过职业咨询,我与A共同探讨了开拓第二职业的可能性,即在保留体制工作的前提下,依据自身所长,开展自己的“副业”。当“副业”逐渐走上正轨,开始在收入来源中占据支配地位时,果断放弃温水煮青蛙的体制内工作,集中精力发展价值认同度高的工作,将其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来做,实现人生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往那种“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站岗”式工作模式已成为过去时,一个人可以有多种职业身份,只要你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身兼数职并非难事。
另一位咨询客户C,是一名30岁的家庭主妇,虽然有着国内重点院校的教育学硕士学历,但除研三期间一份短暂的实习工作外,没有任何其他工作经验。初入职场,处处碰壁,一口气换了三份工作,一直没有稳定下来。
失去了年轻人的冲劲和激情,又要时刻考虑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工作家庭两头忙,C常常感到身心俱疲。有时候想放弃工作,做一个全职太太;有时又不忍将自己囿于厨房灶台之间,想在职场上混出个人样。
如何取得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平衡,大概是30岁职场妈妈最大的难题。一边是孩子和老公的生活起居,一边是念兹在兹的事业追求,无论内心的天平怎么摆,“鱼和熊掌”终究难以兼得。
怎么办呢?
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都是“非此即彼”的对立问题,而是可以兼容并包的。工作和生活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将工作与生活一体化,成了如今很多年轻职业女性的选择。
我在综合评估了C的职业取向和商业价值系统后,给了她两条建议:①做垂直教育类自媒体,成为自媒体人;②舍远求近,就近寻找幼教类工作岗位,既能兼顾孩子教育成长,又可谋求更长远的向上发展。
我有一个同行,之前在一家知名外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用七年时间做到了人力资源经理,年薪三十万。
30岁时,她经历了职场“七年之痒”,突然想从“朝九晚五”的生活藩篱中出逃了。她很清楚,离开人力资源行业,她什么也不是,什么也干不了,可还是按捺不住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按照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多小,它总会发生。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她还是辞职了。
辞职后的日子并没有因为摆脱了工作的繁琐变得轻松,反而因为整价日的无所事事逐渐焦虑和困惑起来。她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在为生活努力打拼,她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安。
漫无目的巨大空虚感很快摧毁了她长期“归隐”的信心,时隔一年,她打算重新“出山”。因为受够了之前人力资源工作的繁琐,她考虑要不要重新选择一份职业?
随后,她用了半年时间,先后尝试了房产销售、奶茶店店长两个岗位,皆不得其法,草草收场,最后又干回了本行。
也是机缘凑巧,在“重操旧业”的第三个月上,她无意间了解到了高级职业规划师培训课程,这一课程既与她的行业背景高度相关,也激发了她成为一名职业咨询专家的想法,当即便决定报考。
如今,她已经是业内小有名气的职业咨询专家,职业咨询个案收费所得,一点不比她在外企做人力资源经理时少,并且工作弹性高,满足了她“诗意田园”和“职场女强人”的双重愿望。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重新选择职业,不一定非要“脱胎换骨”,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将多年来积攒下来的工作经验、技能平移到另一个相近的岗位上,往往能收获奇效,更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效果。
有人说,30岁应该“豁出去”,大干一场,36氪创始人30岁,喜茶CEO也就30岁;
也有人说,三十而立,养家糊口,应该定下来,在安稳的岗位上做安稳的事。
其实,“豁出去”与求安稳,更像是炒股和把钱存银行的区别,不同的人,追求也不尽相同,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并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共勉。
职业规划咨询预约:
微信公众号“向阳生涯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