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梦想是一件衣服,那么天文学是我穿不起的牌子”……在北京大学的宣传片《星空日记》中,这样的话让人印象深刻。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真如宣传片中男主角一样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理想的专业或许是件幸运的事,因为很多学生报考专业时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的梦想。
不少大学生不得不通过实习或留学等方式来重新选择方向,许多职场新人不得不通过频繁跳槽来重新选择职业……出现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初选报专业时的“慌不择路”。
哪些专业更能“学以致用”?
根据麦可思的调查结果,在2013 届大学毕业生中,超三成毕业半年后选择了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是哪些原因使他们未能“学以致用”?大学毕业生选择与专业不相关工作的原因分别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而专业与工作相关度较高的专业,如建筑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学科,毕业生在大学教育阶段掌握了较多的专业技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就业显然更具优势。
专业重要吗?或许,高级职业规划师协会会长、向阳生涯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洪向阳自己的经历是就是一种答案。“从中学起,我就对人发展的奥秘非常感兴趣,也因此在大学期间选择了生命科学专业。学习之后才发现所学内容与我想象大不相同。”
“大学所学专业或许在思维方式上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对我的工作确实没有实质性帮助。如果我当时学习与今天工作相关的专业,可能会节省五六年时间。”洪向阳说,“我们学专业是为了应用,是职业发展的前期准备。我们有多少时间能浪费?”
斯坦福大学学生黄海就曾为麦可思撰文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我本科的专业是数学,当时所修的很多专业课在未来工作中用不上。而当我到斯坦福读工程硕士时,才发现数学功底的种种好处。最明显的是,虽然我编程基础不强,但凭着学习理论数学的经验,计算机知识更容易掌握。”
当然,也有教育专家认为大学专业对未来不是很重要,原因是一个人很难一生只从事一种行业;学到的理论知识会随时间推移而忘记,但锻炼的能力、寻找的生活目标将终生受益;很多人都在自己专业之外领域取得成功……对于专业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但如果能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如果能够将专业转化为职业,至少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慌不择路”撞上“红牌专业”
洪向阳用“慌不择路”来形容学生的专业报考。
“没有目标、频繁跳槽等找工作时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只是结果,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大学的专业选择。”洪向阳表示,“很多学生不了解自己,不了解所选专业将来要面临的职场现状……诸多的‘不了解’,造成一些家长和学生盲目或匆忙选择专业的事实。”
采访中,记者发现家长在帮助孩子选专业时,会将就业状况作为重要参考。可在“对口就业率最高的九大专业”、“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等种类繁多的就业调查中,是否具有参考价值?
麦可思研究专家周凌波认为,家长和考生可重点关注某专业的就业情况,包括就业率、月收入、就业满意度,以及专业与工作相关度等内容。这些是反映该专业未来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对报考有较为重要的指导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麦可思《就业蓝皮书》中所列的“红牌、黄牌和绿牌专业”,针对全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反映了宏观层面上专业的就业好坏情况。各地区、各高校的专业红黄牌有自己的实际分布,可能与全国情况有所差异。
对家长关心的就业前景和专业冷热度的问题,周凌波认为:“专业的就业前景应该用综合的指标来衡量。刚毕业半年到一年的就业状况并不一定能反映一个专业的中长期发展,应该看毕业后三到五年的就业情况。”另外,理性选择专业,家长和学生应该做到不盲目判断专业是“冷”还是“热”。高考时是否热门,与就业时的就业率高低没有直接关系,经常出现一些志愿热门专业会成为就业冷门的现象。
洪向阳坦言:“是否适合自己,比是否热门更为关键。”
在寻找方向之前先要“寻找自己”,不妨先看看其他学生的做法。广东实验中学毕业生陈晓彬从初二开始关注环保,进入高中之后他积极参与社团与相关社区活动,利用业余时间实地考察当地污水处理厂,并阅读大量与环保相关的书籍。北京第一一九中学汉服社的社长张珊同样通过社团形式,与同学交流学习汉文化,并积极向外推广。而他们都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大致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
据了解,北京很多中学都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而这是学生从兴趣中发现自己、发现专业的好方式。
周凌波建议:“学生本人的兴趣(是否喜爱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是否愿意从事相关的职业)是选择专业的重要因素。如果本人对该专业没有兴趣,就容易缺乏动力,最后不一定能在这一专业领域做到事业成功。”
当然,感兴趣的专业与职业之间的跨度也不容忽视。洪向阳指出,目前学生职业体验模块非常欠缺。“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在高中期间进行职业体验,但通过与身边人的职业访谈,了解职场,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就业方向完全可以实现。”专业选择,绝对不仅仅是高三家长和学生面临的事,也绝对不仅仅是每年四五月份才开始思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