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对大学生用AI工具“偷懒”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此话题一出也引发了不少人对于该现象的关注!大学生用AI完成作业到底是选择上的“懒惰”还是工具的“锅”?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从职业规划、高考志愿规划的角度来看看这背后的启示!
1、省去“搬砖”之繁琐,解放“造房子”的创造力
有数据显示,84%大学生使用过AI工具,大多数都认为可以提高效率,经常使用并达到依赖程度的,就有接近20%。
大学生对AI工具的使用场景权重,主要以查找资料、翻译、写作为主:资料查询(61.30%)、翻译(58.31%)、写作(45.75%)、计算(28.21%)、制表(17.49%)、绘图修图(26.36%)、音视频生成(24.28%)、PPT制作(24.83%)
对人工智能工具带来的效率提升,施一公提出了高度赞扬:“以前十个博士生,五年才能解决一个大复合物的结构,现在借助于AI,一个学生一周就能完成。”
但施一公也指出了AI工具的局限性,即只会“做砖头”,但不能“盖房子”:“AI能够预测的蛋白结构,只是理解生命最基层的信息。这些信息就像一块块砖头,但我们要‘盖房子’,要看‘房子’里发生了什么,这是AI现在理解不了的。”
从积极意义上讲,大学生对AI工具的使用,能够省去“搬砖”的繁琐,空出更多的精力,去做“造房子”等创造性的事情。
江苏某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介绍道,不少学生已经使用AI工具,传统的学习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该校也顺势而为,采取了开放的态度,不仅不反对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还会鼓励他们尝试新技术:“我们的课程会紧跟技术潮流,有些作业会要求学生使用AI工具,也会鼓励学生参与人工智能创作比赛。”
2、与其担忧学生因AI变懒,不如正视学生的“自我惰化”
AI工具是否会让大学生变懒,类似的担忧早已有之,早在2023年1月,美国部分公立学校就颁布了使用禁令。而在国内,有了GPT类工具的帮助,学生可以很快“应付”作业,并且提高成绩。
对此施一公表示,AI工具确实能帮学生取得好成绩,但提高成绩与提升能力,其实是两回事:“真正推动世界发展的,是具备基础能力的学生。科学方法论的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AI没那么大关系。”
工具是被动的,思想才是主动的,施一公所说的“科学训练”、“思维形成”,需要有强烈的自主意愿,没有自我锻炼的意识,工具放在那里,也不会有人去用。然而,不少学生对专业不喜欢、不适应,对待日常学习浑浑噩噩,他们依赖AI帮自己“搬砖”,却毫无“造房子”的想法。
没有定位、没有目标的人,就倾向于让工具“代劳”,就容易依赖工具,与其说是被工具惰化,不如说是自我惰化。
有明确定位目标,对专业充满兴趣和使命感,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能擅用工具则事半功倍,即便没有工具,其成长也远超毫无目标的学生。
但可惜的是,根据向阳生涯多年积累的数据,仅有4%的大学生对未来有规划,绝大多数都是懵懵懂懂的。
3、选择上的懒惰,不能让工具背锅,懂得职业规划,才能赢得未来
向阳生涯认为,工具本身不具备利害性,全看使用者的主要目的。工具可以减少思考,但不能代替思考,工具可以拉升短期成绩,但不能带来能力提升,更不能替你实现未来发展。
选择大于努力,选择大于工具,选择适合的专业与职业,在定位准确的基础上,适当使用工具,就能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反之,如果对专业毫无兴趣,对职业毫无认同感,用GPT完成作业、应付任务,即便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实际能力并没有提升,还会加深依赖度。
我们可以利用工具,搜集资料素材,简化繁复劳动,辅助做出判断。但在人生的关键选择上,比如高一选科、高考志愿、择业就业,我们必须“以我为主”,必须树立职业规划、高考志愿规划的理念高度。
很多孩子和家庭,付出了99%的努力与艰辛,却败在1%的选择上,对于这样的现象,张雪峰就曾痛心地表示:“中国孩子最缺的就是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师课程特色)
☞家长要自己学习职业规划、学习高考志愿规划,为孩子的高一选科、高考志愿保驾护航!
在向阳生涯CCP生涯规划师和UAPM高考志愿规划师的学员中,就有不少陷入焦虑的学生家长,但经过课程学习,领悟职业规划、高考志愿规划,他们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向阳生涯CCP生涯规划师、UAPM高考志愿规划师,适用人群多,应用场景广:
☑成为高考志愿规划师,跻身百亿市场,冲击百万年薪
☑为子女未来保驾护航,包括高一选科、高考志愿、毕业求职等等
☑帮助学校提升招生率、升学率、就业率
【特别提示】
本篇新闻报道【大学生“AI偷懒”成灾?懂得职业规划,才能赢得未来!】内容转自向阳生涯公众号(公众号名称:向阳生涯职业规划)文章,阅读原文可微信搜索关注,想要了解更多职业规划知识与职业规划师认证培训相关内容,请前往向阳生涯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