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11月6日),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首次正式做出回应称:
“有人觉得自己是个网红,就感觉自己有价值,这是无本之源。
你不可能既在格力这个平台工作,然后还到外面去接广告,这肯定是不合规的。”
2021年7月,在职场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中,孟羽童被董明珠选中,董明珠公开表示,要将孟羽童培养成接班人,“成为第二个董明珠”。
那么,董明珠与孟羽童,是如何从“培养接班人”开始,走到如今的“双向背离”呢?
1.网红还是职场人?孟羽童的身份认同陷入混乱
孟羽童原本的职业定位,应该就是成为网红,并在网红这个“粗定位”下,她瞄准了“天才少女”这个“细定位”,因为她是保送进浙江大学的,符合才女的形象。
为了达成这个定位,孟羽童多次参加综艺,如《一站到底》、《神奇的汉字》,包括《初入职场的我们》。
从她选择的综艺类型来看,她避开单纯的偶像唱跳,选择有一定知识才艺门槛的,显然是有意识去规划的。
终于在2021年7月,在职场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中,孟羽童被董明珠选中,成功入职格力。
从网红的身份角度看,“被董明珠选为接班人”,确实也有利于自身品牌打造,但问题是,你入职了格力,身份就是职场人了,这与网红的身份天然不匹配。
于是,孟羽童陷入自我身份的矛盾,陷入了个人意愿与组织规划之间的博弈,并犯下职场大忌--利用企业平台谋利
2.入职一年半,狂捞400万,孟羽童利用正职搞外快,犯下职场大忌
孟羽童犯的职场大忌,是利用了格力的平台,为自己的个人IP引流。
网络有传闻说,孟羽童在格力工作期间,发了65篇与格力产品无关的内容,疑似给自己赚外快,一年半赚取到的广告费,已经达到400万。
孟羽童的小红书拥有百万粉丝,从新媒体运营、IP炒作的角度看,属于行业内的操盘高手了。
但问题是,她利用的是格力的平台,是用上班时间为自己赚外快,80%的考勤异常率就是证明。
到了2023年2月25日,她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创意工作室”,干私活已经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
上班时间干私活,利用主业资源谋利,造成主业一塌糊涂,乃至被开除的情况,近几年来越来越多。
向阳生涯认为,“上班干私活”愈加多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正职不满足、不适应,比如对收入不满,于是靠私活填补,抑或对主业没有认同感,于是通过兼职“找感觉”,结果两头落空;
第二,“斜杠青年”的流行,给了很多人错误的导向,把“正职红旗不倒,私活彩旗飘飘”当成是一种能力、一种荣誉。
然而,真正的斜杠青年,已经跳脱雇佣关系,成为了超级个体,大多数职场人还达不到这个程度。
当然,兼职可以有,但不能跟主业冲突,最好还能有利于主业。
比如C君的主业,是某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在周末从事“职业规划师”的副业。
由于职业规划强调人岗匹配,在公司选人用人上,C君总能慧眼识人,于是C君的主业副业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补。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对于“主业促进型”的员工副业,只要划定红线,不用太过敏感。向阳生涯的很多课程学员,就是企业方面主动派来学习的。
3.外生涯诱惑太大,内生涯积累太难、孟羽童没有职业定力,急于将光环变现
初入职场就成了“接班人”,孟羽童肯定也陷入过“内生涯”与“外生涯”的判断混乱。
什么是内生涯和外生涯?简单区分如下
内生涯是孟羽童拥有的,董明珠拿不走,比如学历、知识、技能。
外生涯是孟羽童本身没有的,需要董明珠给的,比如职位、薪资、工作内容。
《10天谋定好前途:职业规划实操手册》洪向阳著
一般而言,想获得什么样的外生涯,就应该有相匹配的内生涯,否则就会“德不配位”。
而内生涯的积累,需要做好规划、设定目标,需要职业定力、长期耐心。
对于自己的职场人身份,孟羽童没有长期扎根的定力,自然不会有长期规划,于是陷入短视,急于把董明珠赋予的外生涯,转化为自己的变现资源。
而且,网红诱惑实在太大,孟羽童的小红书账号,一单广告就能赚20万,相当于格力一年半的工资。
李国庆就做过分析,如果MCN机构签约孟羽童,她保底就能赚400万,并预测孟羽童“早晚辞职”。
如果孟羽童有50分的能力,借势董明珠与格力的光环,马上能暴涨到300分。
但外生涯最大的特点,就是别人能给你,同样也能拿走,当董明珠放弃对她的培养,孟羽童的商业价值势必缩水。
于是,在孟羽童离职后的半年内,她在网络上近乎消失,作为网红,“被人遗忘”相当于失业。
孟羽童5月11日自宣离职时,承认格力这个平台的重要性,承认“没有董明珠,自己什么也不是”
但很多职场人,连这点基本的意识都没有,直接把平台当本事。
比如一些大公司的“伪管理”,资源是公司的,流程是固定的,事情让下属干,自己在边上看...
他们本就没有竞争力,只是组织快速扩张,很多岗位必须“有个人在”而已。
孟羽童至少赚足了钱,她未来的生活无需担心,但没有真才实干的“伪管理”,一旦失去外生涯光环,丢了工作,断了财路,日子相当难受。
4.组织规划与个体发展不符、董明珠定岗“一厢情愿”,背离孟羽童个人意愿
孟羽童确实犯了很多职场错误,但董明珠的职务安排同样不科学,没有尊重孟羽童的意愿。
特别是那句“当接班人培养”,无疑让孟羽童内心膨胀,变得非常短视。
董明珠确实规划了发展道路,但没有顾及孟羽童的个人意愿,这种“家长权威式”的刻意安排,这为孟羽童的“叛逆”埋下了伏笔。
2021年7月,董明珠选中孟羽童,并让她做自己的秘书;11月,董明珠让孟羽童尝试带货直播,“为了让她了解市场”,而且用的是孟羽童的个人时间。
对于董明珠的安排,孟羽童自称“直播并不是最喜欢的岗位”,但她又补充道“看到销售额增长,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此外,孟羽童曾连续工作21小时,这21小时里,有多少是正常工作内容?多少是个人时间的额外直播?有多少是为了自己的私活?
正是这种暴露在外界的“网红化培养”,以及卖货直播的金额刺激,让孟羽童动了“用组织资源给自己变现”的歪念,并付诸实践。
今年4月,孟羽童转型为市场营销,自称“这是我最开始就感兴趣的领域,也是自己职业规划的方向”
但耗到这时候,她的心思已经不在格力了,一个月后便草草离职。
对孟羽童自己,是一个损失,对董明珠和格力而言,同样也是损失。
我们认为,孟羽童刚入职场,董明珠就把目标定在“接班人”,不利于她的职业发展。
根据我们的【舒伯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孟羽童入职格力才22岁,还处在试行期,并进入修正期,还有不断试错的机会。
《10天谋定好前途:职业规划实操手册》洪向阳著
所以合理的做法,应该先判断孟羽童的职业倾向,确定适合的、长期的职业定位,逐年设定职业目标,并在组织体系内,设定发展路线。
不过,这需要有职业规划的专业方法,董明珠显然不具备。
5.接班人岂能“火箭培养”,高级人才需要“自然生长”
我们认为,孟羽童远未达到“接班人”的高度,董明珠的刻意培养,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捧杀”。
董明珠希望用5年时间,让孟羽童达到“很高的职位”,明显是揠苗助长,即便是任正非的亲女儿,孟晚舟也用了30年的积淀,才成为华为的轮值主席。
接班人不是靠“火箭培养”的,而是“自然生长”的,要通过其自身的规划与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进入到领导者的视野。
董明珠却“以终为始”,让职场新人孟羽童,直接作为“接班人”培养,这种“无缘无故的爱”,还会遭到组织内部的不满与反弹。
在孟晚舟入职华为之初,任正非不留情面地表示:“你是我的女儿,你若想要服众,就先从基层干起!”
“板凳要坐十年冷”,董明珠就算敢这么安排,孟羽童也不见得能坚持。
6.“孟羽童”和“董明珠”,如何实现“双向奔赴”?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应该懂得职业规划!
很多时候,企业和员工的矛盾,源于双方都缺乏职业规划思维。
个人角度,不懂职业规划,没有定位、没有目标、没有认同,于是在岗位上浑浑噩噩。
组织角度,不懂职业规划,选用育留一厢情愿、全凭感觉,招的人都不对,对的人留不住,造成企业成本不断流失。
但凡我们懂得职业规划,形成个人与组织的“双向奔赴”,一切都会豁然开朗!
为什么华为能凝聚起11.4万人的研发团队,在美国的制裁下依然“遥遥领先”?
任正非一语道破:“对人才不要有固定看法,除了物质激励,要给人才适合的岗位,才能唤起他的工作热情。”
从个人层面,做好职业规划>确定职业定位>设定职业目标>积累商业价值>抓住职业机会>实现发展晋升
对组织而言,将职业规划上升为“国策”,用职业规划指导选用育留,是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关键引擎。
当然,职业规划的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我们建议,所有的职场个体,所有的组织企业,都值得学习职业规划,让人生发光发热,让组织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