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爆出惊人研究成果,从北大毕业的中国研究生朱佳迪,带领团队突破1纳米制程技术。
朱佳迪采用二维材料制造晶体管,厚度仅为0.3纳米,如果能成功堆叠成芯片,将突破1纳米难关,届时连光刻机都不需要了,真正实现“遥遥领先”。
当然,这个“突破1纳米”,仅是实验室的成果,距离真正量产并投入市场,还有很大的距离。
但是这足以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天才,总跑到美国效力呢?我们的科研环境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还有破解之道吗?
朱佳迪感恩北大培养、赴美科研为人类发展
朱佳迪的成功,离不开他在北大打下的雄厚基础,朱佳迪也非常感激北大的栽培,他在北大过得非常愉快,还获得了北大学生的最高荣誉“五四奖章”(20年里只颁发过100枚)
朱佳迪认为,北大的科研在国内属于顶尖,但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学术环境,对他会更有启发。
在中美摩擦的背景下,朱佳迪认为中美文化的确差别很大,但科学是无国界的,希望自己的研究能推动人类发展。
目前朱佳迪一边上学一边科研,至于未来的去向,他暂未作出决定。
科学确实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有血统,美国的芯片科学家中,有一半是华裔,包括大量中国的留学生,而且他们不多数都不愿回国!
科研环境优越+学术氛围自由、赴美人才80%不愿回国
对于人才一出不回的现象,任正非的点评很形象:“我们自己养的鸡,跑到别人家下蛋去了。”
中国天才为何爱去美国,这要先从供需关系看,中国培养的理工人才,正好与美国科研需求相适配。
从美国的人才需求角度看,他们缺乏足够的理工人才,国内一流高校的理工生学术过硬,符合他们的需求。
美国的理工专业,以科研项目为支撑,需要足够多的基础学科研究人才,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但美国当地学生普遍喜欢人文社会学科,造成理工人才不足,于是需要大量从中国、日韩、欧洲“进口”人才。
从学生的深造视角来看,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环境和实验室,而且获取高额奖学金的机会很大。
如果毕业后选择科研道路,有80%的中国人选择留在美国,不肯回国搞科研。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因为美国的科研环境优于国内。
不仅是科研经费充足、硬件条件好,美国科研氛围宽松自由,鼓励独立思考放手大干,能包容一些“怪才”,加上境外文化渗透力之强,导致很多人一旦出国,就不再回来。
反观国内的学术科研,体系僵化、循规蹈矩、经费申请复杂,还要兼顾论文、评奖,有人笑称“霍金来了都得敬酒”,与美国相比,显然难以留住尖端人才。
那国内就没有适合顶级人才的土壤了吗?
有,就是华为!
我国科研环境急需破局、华为用人之道是一把利剑
华为有11.4万科研人员,如何留住如此庞大的人才队伍,任正非在一次内部会议中指出:
“最重要的不光是物质激励,还要让人才找到真正热爱的工作岗位,有了热爱,他才能踏实工作。”
任正非认为,传统学术界的集体评议,反而会埋没人才,要允许人才的差异化、个性化,只要有一项特殊能力即可。
任正非还举了一个例子,华为曾经的子公司莫贝克电源,其主心骨是医学出身,尽管他学得是神经学、蛋白生物型等等,但计算能力非常强,在数字能源业务上有用武之地。
任正非继续补充道:“我们不要对人才有固定看法,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用,哪怕转行也可以”。
华为的崛起,就是懂得如何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华为的用人之道,如同一把利剑,斩断了国内长期以来沉闷僵化的科研体系。
华为的“人才优先,因人定岗,不揠苗长,只耕土壤”,给了人才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唤起了他们的坚定与忠诚。
去年,华为的技术专家C君,被国内另一家大厂邀请做顾问,考虑到顾问工作较为轻松,能有时间陪伴家人,C君开始犹豫。
这时,美国突然出台了《芯片法案》,华为遭遇美国技术封锁,C君突然决定不跳槽了,他向对方解释道:
“如果我这时候离开华为,我会觉得自己像一个逃兵,我想留在华为打赢这一仗。”
我们相信,C君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让他们选择留在华为的,不是高额的薪资奖金,而是华为对人才的充分尊重与理解。
新高考细化升学赛道、可利于科研环境改善
在企业端,华为树立了正确榜样,而在教育端,全国推广的新高考改革,可部分改变教育界与学术界的现状。
以往粗暴的文理分科,造成很多考生进入不喜欢、不适合、不擅长的专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就曾批评过这种现象:
“海洋专业的学生入学分数很高,但培养潜力不大,他们缺乏对海洋的兴趣、专业基础与发展志向,对未来是否从事海洋领域的工作,更是茫然。”
新高考打破文理分科,通过学科组合,细化成12个升学赛道,特别适合有天赋专长的学生。
通过学科限制,倒逼高校设定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让学生让高中阶段,就重点学习相关学科,于是不容易再出现“物理不及格却录取物理专业”之笑话。
新高考制度下,家长需要提前知晓学生的兴趣天赋,做好职业规划,为高考志愿把关
建议家长可以未雨绸缪,提前学习职业规划、高考志愿规划的相关知识。
有人会说,就算培养了科技人才,到时候还不是往美国跑?这就搞错了首要矛盾。
科研人才往美国“润”,是我国的科研环境不够优越,是我国学术体系太僵化,是我国对人才的限制太多....
但是,我们的科研人才并不弱!我们是能够培养出人才的!
所以当下应该做的,是继续努力培养人才,并帮助更多的“华为”崛起,改善人才的成长土壤,让更多人才找到适合的岗位,找到热爱的事业。
我们未来的目标,不仅是要留住自己培养的人才,还要把别家的人才吸引过来,“让别人家的鸡,到我们家下蛋!”
不让天才再迷失美国、人才强国要有“中国答案”
对于自己的未来规划,朱佳迪称“还没确定未来去向”,说明即便是天才,也可能会缺乏职业规划,也可能会迷失未来方向。
职业规划,是我国教育特别需要加强的部分,因为职业规划有利于人才发展、产业发展。
美国正是受益于对职业规划的重视,从全球广罗人才,实现产业升级,“让全世界最好的鸡,都跑到美国下蛋”
上世纪40年代,职业规划泰斗唐纳德·E·舒伯,运用“人岗匹配”的思路,让空军折损率减少50%,得到了美国高层的注意。
上世纪70年代,肯尼迪总统签署《生涯教育法案》,将职业规划上升为国策,人岗匹配的科学思路,惠及了不少产业与企业,使得美国在科技、商业、制造、军事等方面得到飞速发展。
由舒伯开创的“舒伯学派”职业规划理念,在美国运用到炉火纯青,并在多个国家得到验证。
最终,“舒伯学派”在本世纪初传入中国,成立了向阳生涯职业规划,开始了22年的本土化落地实践。
精心培养人才,识别吸收人才,强调人岗匹配,确保人尽其才,职业规划不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金钥匙,更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引擎。
在一带一路中国人才国际论坛上,“舒伯学派”嫡系传人、向阳生涯董事长洪向阳,阐述了职业规划对国家的意义:
“职业规划就是人才强国,是促进产业发展,国家富强的有效途径!”
洪向阳:向阳生涯董事长、《职业规划师国家职业标准》主要起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