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防过弱的职业探索倾向
过弱的职业探索倾向是指个体对未来职业、职位内涵、资质要求、职业素养、发展态势以及人职匹配的内在规律等缺乏自主调研、深入探究和应有的认知。由此可见,过弱的职业探索倾向显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观意识上的“漠然”与“茫然”;二是探究程度上的“浅然”与“浑然”。产生上述倾向的主要原因是:“象牙塔效应”———大学生与社会、与职业的远离或隔离;“惯性效应”———基础教育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必考书”习惯在高校的延续;“依待心理”———依赖家长,等待帮助。多数学生满足于对某些职业职位的字面理解、想象以及网络所提供的概括性、抽象性的概念,缺少具体而直接的感知,缺少早期而不可或缺的职业体验,缺少与往届校友、专业人士系统而深入的交流,更缺少相关职业的实际比较和理性的职业思索。调研发现,90%以上的学生在职业探索上较为笼统、肤浅,不少学生将“职业环境”误解为“就业环境”,有的甚至不闻不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3个环节:一是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二是结合时代特点和个人职业倾向,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三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这3个环节都离不开对职业的系统而深刻的认知。离开职业探索,就无从谈及职业认知,就无从谈及最佳职业目标选择,更无从谈及针对目标的“行之有效”的努力。职业探索要着重帮助学生围绕职业、职业目标弄清4个问题:即“是什么”、“干什么”、“何人能干”、“怎么样”。重中之重是要详实掌握某一职业职位“干什么”和“什么人能干”。而对于“干什么”,又需着重了解掌握“何为重、为何重”“何为精、何以精”。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目标明确、职业素养清晰、发展路径可行、应对举措具体,才能有效防止规划中环境分析普遍化、职业定位想象化、规划制定共性化、计划执行考证化等浮躁现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职业探索过程中除了对学生在理论上给予系统指导外,还要在实践上引领学生注重4个加强:一是加强职业启发。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友座谈、访谈、论坛等活动,特别是专业人士访谈,以使学生更加直接、更加客观地了解和接触相关职业、职场经历和经验,启发学生的职业思考、职业兴趣。二是加强职业观察。通过组织低年级学生观摩毕业生双选活动、参访用人单位等,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活动,了解人职匹配的静态、动态需求。三是加强职业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并且深度参加社会实践、岗位见习、实习等,在实践中获得职业体验,领略职业素养和职业价值。四是加强职业比对。启发学生通过对兴趣浓厚的两个以上相关职业职位进行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开展跨行业自主实习等,从而获得比较与鉴别的机会,进而进行职业选择。
二、需防过重的功利倾向
过重的功利倾向是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过于偏重职业目标及近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宽广知识学习和综合素养提升,忽视做事与做人的统一,忽视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的统一。调研发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80%以上作品中针对专业知识、技能强化和提升的安排较为明晰详实,而对综合素养的强化和提升的安排却较为模糊笼统,缺乏具体的目标和路径。形成这一倾向的主要原因是,当事人对职业的认知较为肤浅、狭窄,误将职业与专业等同起来,将职业素养与专业素养等同起来;指导者过分强调“靠船下篙”,“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工具理性”导致学生对“技术至上”的崇拜。
各领域成功人士职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上佳的专业素养固然至关重要,但全面的职业素养亦必不可少。专业素养与通识素养、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能力素养与道德素养、智力素养与情商素养都是职业素养中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的关键要素。各领域高素质人才的“标志性素养”都较为集中、浓缩、突出地反映了这些职业的综合性要求,比如医生职业的标志性素养主要包括: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系统的临床思维、精湛的医疗技术、厚重的人文精神、正确的应急反应、显著的沟通情结、高尚的医德境界、强烈的责任意识等。尽管诊断水平和医疗技术至关重要,但并非仅此而已。同样,法律工作者的标志性素养主要包括:崇尚公平正义、勇担社会责任、熟识法律法规,守护法律尊严、知识广博精深、思维敏捷缜密、表达能力超凡、社会交往广泛等等。尽管熟谙法律、能言善辩至关重要,但并非以此涵盖一切。职业规划的功利倾向不仅会使工具理性在主观意识与客观环境之间形成“共振区”,导致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曲解,而且也违背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初衷,影响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综合素养的提升预期、实现途径加以重点安排并自觉实施。一要注重对职业素养的调查与研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职业、岗位要求,把握相应职业的标志性素养、丰厚内涵及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从而确立科学、全面的职业发展理念。二要注重对宽广知识的吸纳。在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之外,应有针对个体职业发展要求的知识扩展、结构构建的系统安排,如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科底蕴的涵育,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汲取等等。三要注重综合才能、特殊才能的提升,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根据个体扬长补短的实际需要,有意识地强化特殊才能的培养,形成某种“不可取代性”,增强职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四要注重健康人格塑造和情绪智力包括自我情绪认知、自我情绪管理、感知他人情绪、承受挫折以及人际关系等能力的提升。因为情商是“个体运用情感因素、发掘情感潜能去影响生活的各个层面,乃至人生未来的至关重要的品质因素”[2]。如果一味地片面追求专业素质的提升,而忽视宽广知识的学习、健全人格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构建,那么,高等教育就只能生产“有用的机器”,而难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斜塔效应”、“木桶效应”的显现将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