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职场人谈35岁色变,因为35岁就像一道坎,硬生生拦住了他们向上发展的通道。
网上搜一搜35岁,紧挨着的关键词也大多是裁员、失业这类,让人焦虑不已。
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但在社会发展飞速的今天,三十不立,四十仍惑的人大有人在。只是当他们的生活没有出现意外的时候,一切风平浪静,没有人意识到自己身上可能出现的危机。
可一旦类似裁员的大的职场变故时,犹如平地起波澜,一盆冷水浇得人透心凉,自然就清醒了,但是这个过程未免太惨烈,也太晚了一些。
但是35岁过后过上高配生活的人也多得是,如果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将知识、技能、经验都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狼狈的中年危机其实在根源上被扼杀掉。
通过向阳生涯19年来的职业规划咨询实战,我们发现,35岁以后想拥有高配人生,提前做对3件事,未来就像开了挂。
01
10年前,你就需要清晰的职业定位以及围绕这个定位的5-10年的长期职业规划。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职业状态。清晰的职业定位决定了你会往同一方向进行有效的积累,反之如果处于一个迷茫的状态,盲目的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横冲直撞,是对自己很不负责的行为,稍不留神,就容易人仰马翻。
之前向阳生涯有个咨询客户小安,来咨询的时候马上要过28岁生日,她说自己四舍五入都要30岁了,还是没搞明白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工作。
她的职场经历是这样的,大学专业学的是商务英语专业,在毕业后有点迷茫就先找了份行政的工作,工作中极少运用英语让她觉得自己选错方向了,浪费了之前学的技能,后来她又去日资外贸企业从事采购的工作,但这份工作也没能坚持做满两年,就辞职了。
她说:“已经错了2次了,我不敢再错了。”这段试错期对她来说太长了,已经浪费了自己几年的时间,如果还是转不过弯,到了30、35岁还是做着自己不喜欢、不合适的工作,也做不出成果,这样的画面光是想象都让人窒息。
所以,越早做好规划,越早定下方向,就有越多时间积累和提升自己,才能发展得更好。
我们常说,职业规划的目的不只是让人有份工作做,更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实现更高级的需求,希望工作得更开心,并且实现自己的价值。职业定位就是职业规划的核心,只有找到了内心真正认定的职业发展方向,才能进一步找准自己的优势,实现差异化的发展。
02
你需要在职业上进行有效的积累。
你的努力和你的收获比一定是成正比的,但是和你的内生涯的发展程度一定是正相关的。这就需要持续的积累。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但是如果仅仅只是1万小时的话,这个说法并不完整,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就比如上面那位电话求助的被裁者来说,10年的工龄真实就只是个数字,而没有实际的意义。
准确来说,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才是有效积累的正确打开方式。
什么是刻意练习呢?莫扎特 4 岁开始学钢琴,6 岁在欧洲进行巡回演出,他被认为是具有完美音高的神童,但是他的才能其实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了大量刻苦的练习,他的父亲甚至放弃了宫廷乐师的工作,全力培养他。
为了验证这一点,2014 年,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招募了 24 个年龄为 2-6 岁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长达数月的训练,目的是教他们如何通过声音来辨别钢琴上弹奏的各种各样的和弦。完成训练之后,所有孩子都培养出了完美音高。
这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时间在某一个领域的刻意练习才能形成自己在职场上的有效积累。
当你内生涯中的某一部分发展到在你的公司内部没人可取代了,甚至在你的行业里小有名气了,那就恭喜你终于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放在职业规划的领域,我们更愿意称之为顶端优势。
03
你需要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人在职场,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职业素养其实很简单,在其位就要谋其事。你可以有千百种理由来表达你对当下工作的不满,但这并不是对待工作敷衍的原因。用消极的心态来面对工作,浪费自己的时间,也给团队带去负能量,百害无一利。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心态,是不会让人有所成长的,而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才能有所收获。回到家自然有时间去思考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哪儿,实在想不明白了,像文章上头那位咨询者一样来个电话给我们向阳生涯,也完全可行。
所以还是要掌控好自己的心态,以职业化的态度来处理工作,避免带入太多私人的情绪,也是职场人的必修课。同时强大的心理素质,也会让一个人在遭遇突如其来的职业生涯危机时,保持平稳的心态。
人的一生大多不是一帆风顺的,职场受挫也在所难免,成功如马云、马化腾等人在创业初期也没少招人白眼,像丘吉尔曾说过的“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如果上面的两步都走完了,就算遭遇挫折,也能东山再起,毕竟褚时健年过8旬都能种出褚橙不是么。
最后,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优雅而又从容的面对自己的35岁,而不是因为中年危机焦头烂额。希望即使到了35岁,自己的职业生涯依旧能保持向上的姿态,把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过上高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