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湖南耒阳。
留守女孩钟芳蓉凭借文科676分、湖南省文科第4名的成绩,填下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高考志愿——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这是她自己的决定,因为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觉得跟文物打交道挺有意思,而且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所以才选择的这个专业,将来还会考研继续深造。
小姑娘自己对未来的目标已经很清楚了,架不住有一群爱操心的网友在网上讨论的热火朝天。
有人为她祝福,也有人质疑这个决定并且泼冷水,觉得高分不该报考这样的冷门专业。
“学什么考古啊,穷人家小孩就选实用的专业。”
“这么好的成绩考上北大为什么不学个热门专业啊?”
“等到毕业就该哭了,分分钟教你做人。”
对于这些声音,钟芳蓉本人很淡定,她表示,因为是北大的考古系,未来就业的话基本生活应该能保障。她说:“我个人特别喜欢,我觉得喜欢就够了呀!”
01
不同选择,不必强加
这个选择到底是好是坏,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理解,都说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大可不必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确实,高考是对于未来的一次关键选择,专业和职业也的确有着很强的关联,有着不同兴趣,不同价值观的人注定要走的不是同一条路,而且对不同的人来说,他们眼中的成功也有不同的定义。
追中经济报酬和社会地位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但也有人追求的是利他是审美,对职业对专业的选择,无非就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比如钟芳蓉的“偶像”樊锦诗先生,就是最好的例子。樊锦诗先生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自1963年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还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考古这个行当确实是辛苦的,田野风吹日晒,茫茫大漠人烟稀少,就是樊锦诗先生自己,当初也起过逃离的念头。
24岁来敦煌之前,脑子里全是西北明珠,绝美壁画的绮丽想象,但真的到了敦煌研究所,发现就是一个土坯房子,没水没电,却有永远有扫不完的灰尘,想象立刻碎了一半。
戈壁沙地的环境是恶劣的,研究的工作是乏味的,作为妻子和母亲她身上还有家庭的责任,可是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告诉她,她更放不下的还是敦煌的千百座洞窟。
时间一晃就是50多年,提起敦煌的石窟,提起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彩塑,樊锦诗先生依旧如数家珍,而对自己她很少提及。有人问她当时为什么选择留下来,她回答或许这是她的宿命。
其实哪里是什么宿命,不过就是一份深沉的热爱和一种对于自己所爱的事业的使命感。
这样的人生经历,谁不说一句佩服?
向阳君还想到了前几年爆火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从故宫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师走入紫禁城的红墙,通过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将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细水长流的日常,仿佛以那些文物为媒介,勾连起一场穿越时空的交流,那样的匠心和沉淀一样叫人感动。
选择学习考古的女孩或许今后的人生和网友说的一样“注定和大富大贵无缘”,可是她也许也会用毕生来实现自己的追求,在自己的专业上做出一番成绩,也许会在满地的六便士里,抬头看到月亮。
所以即使不能理解,也不要指手画脚。
02
再回到志愿填报选择冷门专业这件事上,冷门专业就完全不值得考虑吗?
并非如此。一些曾经的“冷门专业”其实也有“热”起来的迹象,今年启动的在全国36所高校开展的“强基计划”,明确将古文字学专业列入招生和培养范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制订了古文字学专业的招生培养计划,这和考古就是非常接近的专业。
而了解过强基计划的都应该清楚,这就是针对性培养一些基础学科人才的计划,有非常高的教育质量和非常多的资源倾斜,对一些高分并且对这些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其实会是很好的选择。
而热门专业一定就是好选择吗?
非也。首先你得知道,原先的“热门”专业就可能成为“冷门”。20年前财经类专业录取分数线几乎稳居榜首,而现在互联网相关的专业已经弯道超车了。
其次,你还得知道,越是热门的专业竞争越大,那么以后的就业,孩子真的会有优势吗?强中更有强中手,如果不适合,学不好,就算机会多也不一定抓得住。
另外,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大环境也展现出了这样的趋势:精细化领域、垂直领域反而更能出成绩。再冷门的专业,只要学精学透,在自己的领域一定能做出成绩,而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能帮自己坚持下去。
报考热门专业大多是处于一种毕业之后好就业的心态,如果能想明白上面这3点,就应该更清楚不是热门就是好的,适合的、认定的专业才是能让自己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能让自己得到最大的保障。
最后,还是祝愿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钟芳蓉同学,未来能像她的“偶像”樊锦诗先生一样,坚定地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过上想要的生活。
同时,也对正在或者未来都将经历志愿填报的考生、家长说一句,别被热门迷了眼,找到真正适合且热爱的,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