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又看到了马云的一句话上了热搜。
这还是大半年前马云在阿里20周年的年会上的发言,他说:“30年以后,我们希望未来每年将向社会输出1000名在阿里工作10年以上的人才。”
但网友们对这句话反响不一,更有甚者直接表示,能把裁员说得这么清新脱俗的,不愧是马老师。
虽然很快阿里方面给出了澄清,表明10年以上的员工在阿里很宝贵,人才他们是从来都不嫌多的,不过从网友的态度上很明显的能看出一件事,就是对于裁员的无奈和担忧。
其实这年头裁员的现象并不罕见,2019年宣布裁员的全球知名企业就包括了奥迪、福特和辉瑞药业等等,而滴滴、摩拜、京东、科大讯飞等等国内的知名公司也都在裁员企业中榜上有名。
每次裁员,对于很多35岁左右的员工来说,都是最胆战心惊的时候,尤其是到了这个年纪在能力上不上不下,在职位上也不尴不尬的那些职场人,很容易成为别人眼中拿着高薪混日子的老油条,从而变成裁员的对象。
不仅如此,其实在35岁左右陷入发展瓶颈的职场人很多,这是非常常见的“35岁危机”,向阳生涯经过多年的职业规划咨询后发现,这个阶段的职场人处于职业生涯确立期的安定阶段,如果处理不好自己的问题,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维持阶段停滞或者倒退。
比起如何度过35岁危机,其实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25岁上下的职场人,如何通过规划,让自己10年后尽可能避免35岁危机。
01
一定要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这是几乎所有初入职场的朋友都会面临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会在步入职场的1-3年之内最明显。
很多年轻的职场人初入职场时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也不够慎重,有时候稀里糊涂的就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等工作了一段时间,又发现这份工作自己哪哪儿都不喜欢,急于跳槽到最后可能还是跳进另一个坑。
然而,步入职场的前三年,是一个人职业成长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如果你这时候还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骑驴找马式的转行上,浪费的是自己能锻炼能力、积累资本的宝贵时间,成长慢人一步,很多机会也会在你不知道的时候错失掉。
比如想要跳槽了,对于有多年其他行业经验想要转行的职场人,HR会更慎重,因为他们的思维往往会受到之前行业的影响,更需要考量他们能否快速适应新的岗位新的行业。
有了目标,才有行动的方向和动力,没有目标,便没有了追求,于是,所有的行动只是为了有工作可做,30岁之前这样的心态或许还有可以挥霍的资本,但随着年龄渐长,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更多的开销,如果仍然没有目标,面对35岁危机,一定会自乱阵脚。
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明确目标,先择业后就业,才能给职场一个好开端。
02
升职不只靠业绩,要全面提升
对于已经工作了几年的职场人来说,升职就是他们要面对的一个坎,有的人会选择在本公司发展,还有的会寻求外部的发展。
有的咨询顾客对自己的认知不清晰,把跳槽以后的事想得都很美好,下一份工作要拿多少工资,争取做到什么什么职位。听完他们的“远大蓝图”,被问上一句:“你凭什么达到你的目标?你的资本是什么?”往往让很多人哑口无言。
对职场人来说,想实现升职加薪的目标,那么你的资本在哪儿呢?你的业绩提升了吗?你的能力提升了吗?你有利用好8小时之外的时间给自己的专业技能充电吗?如果没有,那还谈什么发展呢?
不仅如此,升职还意味着更全面的提升,比如你的工作内容要涉及更多的管理工作,这样的岗位对职能、知识体系等都有新的要求。一般情况下,管理岗位的层级越高,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会降低,但在管理能力、管理艺术上的技能的要求,则随之增高。
这需要你在内生涯上多方面的积累,对待工作的结果随时保持沟通,用闭环的思维,让每一次都可以得到提升,知道自己在工作上改进的方向,一步步做好升职的职业规划,而不是临到最后时刻才来准备。
03
机会只垂青准备好了的人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有的人面对压力和挑战会选择逃避,但也有的人会脚踏实地在为未来做准备,等着厚积薄发的一天,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能力。
这样的准备首先是建立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上的,在职业定位已经清晰的情况下,沿着设定的通道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专业上的技能是其一,其他辅助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管理能力等等。
比如接受建议的能力,接受建议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可能很多人都没法心平气和的接受那些难听的实话。
人对于自己的认识都是有局限性的,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在职场定位不清的人,就是对自己的长处、短处看得不清晰,这时如果能有人指出来,一下子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样的,还有些人明明察觉了自己的问题,但总以为自己可以解决,结果拖到最后还是需要寻求帮助。
有时忠言逆耳,吸收那些对你好的建议,才能更快的成长。
比如调节情绪的能力,在职场,遇到人际关系的摩擦是非常正常的,但一定要注意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掌控,人都是比较情绪化的,而这个社会的规则要求我们用理智的方式处理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还有为自己规划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职业生涯占据了其中最好的30年甚至更长时间,很多关键的节点都是可以提前规划做好应对的,就比如35岁危机,如果你从25岁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行动,十年的时间足够你成长成自己想象不到的样子了。
想要过一个提心吊胆的35岁还是一个成竹于胸的35岁,可能就取决于你25岁的选择,怎么选择,你的参考标准不在别人身上,而在于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估自己,提前规划好未来的发展路径,才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