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小欢喜》在前两天迎来了大结局,剧中的几位小主角分别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得偿所愿,迎来了自己的小欢喜。
有人说这部剧的人设太不接地气,几个孩子都成长在优越的家庭环境,离现实太远,但看看三组家庭在孩子高三一年里“一人高考,全家备战”的战斗模式,本质上和所有的中庭如出一辙。
让孩子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坚信考上好大学就一定会有好出路,这简直是全体中国父母的心声,而父母或小心翼翼或高压焦躁的模样,又是每个高三学生都曾经背负过的压力。一部《小欢喜》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和回忆,也难怪能在豆瓣得到8.3的高分。
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个关键转折,但高考却并不是人生的全部,片中三组家庭因为高考引发的亲子关系的摩擦,其实映射了许多家庭和个人之间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的问题,值得思考。
01
甘愿付出又唯分数论
海清饰演的妈妈童文洁,面对学渣儿子方一凡总是满脸的恨铁不成钢,每每训起孩子,脱口而出的都是屏幕前我们都或多或少听过的“金句”。
“他不是我儿子,他是我祖宗!”
“你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
面对孩子高三了倒数第一的成绩,每天着急上火不说,气急了有时还忍不住要动手,要不是有着丈夫方圆夹在母子两人中间和稀泥,少不了一番的鸡飞狗跳。
在童文洁的眼里,能考700多分的懂事努力的林磊儿才是优秀的模板,但是她一心的付出又让所有人看在眼里,为了帮孩子备战高考,“脱十层皮”也在所不惜,事业上也从一个风风火火的女强人,沦落成了一个助理。
事实上,大多数中长应该都有类似的心理,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但是他们对于“成龙”的标准是单一的分数论,只有成绩足够优秀,考上好学校,孩子的学业、甚至未来的职业,都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才是最好的。
单凭成绩真的可以定义一个孩子的优秀吗?高考没有考上985、211一定是失败吗?其实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对方一凡这类的孩子,因材施教,帮助孩子找到内心真正认定的东西,从而报考合适的专业、学校,远比高分上名校小更重要。
看上去很叛逆实则性格仗义乐观有热情的方一凡,虽然成绩差,但是他有自己的爱好,一心沉迷在自己的摄影兴趣里,如果不只看学习,他比起出门都能走丢的林磊儿,反而有更加成熟的一面。
最后参加艺考,进入南艺,往艺术类专业发展,不仅让他得偿所愿,从职业规划的发展视角来看,这其实才是发挥他的天赋和兴趣的一条更适合的道路。
02
高压虎妈,自己的意愿大过天
陶虹饰演的宋倩是一个离异的单亲妈妈,女儿乔英子身上从小就背负了她深厚的期望。相比童文洁,她才是真的让人感到有些窒息的高压虎妈。
为了能让女儿乔英子考上清华、北大,她从生活到学习,样样都不敢懈怠。为了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她给女儿炖海参燕窝,麻辣烫火锅等垃圾食品统统拉黑,每天都还逼她喝“提神醒脑”的中药汤;
为了全方位的关注女儿的学习情况,她把英子卧室连着客厅的墙壁打通,换成隔音玻璃,无论从家里什么角度都能看到屋内的动态,百叶窗帘还装在外面,方便她随时开关;
为了不让女儿在学业分心,没收女儿的乐高,禁止女儿进入天文馆,各种小爱好在这一年都要为高考让路。
乔英子多年来也一直不辜负母亲的期待,一直以来都是成绩优秀的学霸,但是这种360度全方位的爱,也让她明明有心事却不敢说,有想法却不能表露,这个人前活泼爱笑的学霸,也会不堪压力,连续34天失眠,抑郁甚至跳河。
《无声告白》中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句话放在乔英子身上格外的合适。
其实这样的案例绝对不是个案,在知乎向阳君看到过不少类似的案例,印象最深的,是遵循父母的意愿出国留学学习金融,但是因为完全没有兴趣加上异国的环境导致了严重的抑郁,最终回国接受治疗,去学习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艺术类专业,才慢慢好转。
很多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就像养一颗盆栽,一心想修剪成自己的喜欢的样子,却违背了自然生长的规律,更何况孩子也不是盆栽,他们有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尊重孩子的个性,在这个基础上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才是对他们未来负责。
03
尊重引导孩子,鼓励孩子的兴趣
季杨杨的母亲刘静,应该是所有观众最喜爱的一位母亲了。她对自己孩子充满耐心,也愿意聆听乔英子的心事,甚至和她成为了忘年交。
她知道儿子学习成绩差,但是从未强迫孩子学自己不愿意的东西。她也特别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理想,会用方法正确的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自己的未来和学业、职业规划。
表面上桀骜不逊的季杨杨,一心想成为下一个韩寒,退学去开赛车,刘静不会像童文洁和宋倩一样呵斥孩子不务正业,下面这段对话,就是她对孩子一次非常好的引导。
她问孩子:“你想过要考什么专业吗?”
季杨杨回答:“没想过,要是实在考不上,就去舅舅那里打个工。”
刘静说:“妈妈知道,你喜欢开车,想当赛车手。既然开车能给你带来最大的快乐,爸爸妈妈希望你永远都能享受到这种快乐。所以妈妈支持你,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可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知识的。你看舅舅哪儿呢?他做的车辆研发啊、调校啊,那都得是工程师。都是在学校里踏踏实实学出来的,所以杨杨,高考这一关呢,你必须得过。”
就像普通朋友谈心一样的对话,没有火药味,没有剑拔弩张,只让人感到浓浓的关怀。季杨杨最后选择去一所舅舅推荐的汽车制造最好的慕尼黑大学留学,为将来做一个好的工程师和赛车手做准备,对于他来说,的确是最符合他兴趣发展的职业规划,这一切都离不开母亲刘静对他的引导和帮助。
如今《小欢喜》已经大结局,每个孩子在历经高考都得偿所愿,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但是每年千千万的考生其实都在经历着类似的问题,如今新高考的进一步落地,就是在慢慢从政策层面打破唯分数论看,更加注重每个孩子个性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希望这部剧的热播后,更多家长从中吸取经验,也能帮助自己的孩子,在高考这场人生战役里找到自己的小欢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