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试点方案》透露,从今年起,我国将重点围绕、信息与通信技术、物流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十大领域试水“1+X”证书制度,不仅学生,社会人员也可参与。
该方案一经发布,被很多人认为是职业教育正式进入社会化“考证时代”的标志。
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1+X”证书制度?
“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根据《试点方案》的任务进度表,从今年起,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20个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率先从10个左右职业技能领域做起。可以想象,在建筑工程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等首批试点领域,考证的热度将被再次掀起。
教育部鼓励考证,然而,证书固然重要,向阳君却要温馨提示:面对职业技能证书市场的火热,谨防落入“考证陷阱”。
“考证陷阱”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大类,有形的顾名思义,主要针对一些考证机构可能存在“卖证书”的嫌疑,一旦中招,难免会遭遇钱财上的损失,不过《试点方案》中对于等级证书的颁发和评价机构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同时还有地方有关部分、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和行业机构的多方监管,大大降低了有形的“考证陷阱”的出现。
而无形的“考证陷阱”,则要归结到每个考证人自己身上。
越来越多在校大学生和职场人都把考证作为自我增值的一种途径。但是考证如果不基于职业规划的态度,很多证书考了也没用,反而浪费了很多让你在专业领域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时间。
很多学生在考证的时候都是跟风,压根不管自己是什么专业,听说注册会计师值钱,就赶快学会计,到时候也要考证,听说法律职业资格证就业含金量高,就要开始准备,想要给自己镀金并且增加就业竞争力的目标非常明确了,但是往往和自己的专业与职业规划完全无关。
向阳君身边也有认识的朋友,大学期间沉迷考证,从普通话到计算机,之后又去考了口译和教师资格证,4年下来证书是攒了一叠了,结果最后一本也没用上,毕业的时候反而去做了设计,用她的话来说,这叫“证多不压身”,就算用不上也会让她很有安全感。
相信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不胜枚举。
以试水“1+X”证书制度为代表,很多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希望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也希望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能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能力,多学一项技能,步入社会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也能发展的更加顺利。
但如果一开始考证的心态就出现了问题,对于后续的职业发展反而没有帮助。考证的目的性强并不是坏事,尤其是建立在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更能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像财会专业的学生,如果他们会在大学期间考一些与财会类毫无关系的证书,比如CAD证书,心理学证书,甚至导游证等,在面试期间,如果这些证书拿出来面试财会岗位,对HR来说,反而会怀疑你的专业知识学到了什么。
因此,对于高校老师来说,从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考到需要的证书,也将成为他们《试点方案》出台之后的一大教学挑战。如果每个高校老师不仅能在专业上帮助学生提升,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找到定位,让考证的学生不再迷茫,考到有用的证书,事半功倍。
最后,向阳君还想提醒很多“考证党”,很多技能类的证书,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实操和培训,且对于个人有着很高的要求。就像随着职业规划领域的火热,也有许多人前来咨询,如何成为一名职业规划师,如何考取职业规划师证书,但是职业规划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于参训的学员有着很多硬性要求。没有30岁以上,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8年以上的职场阅历,是很难真正掌握职业规划的核心知识的。
所以,就算“考证时代”即将到来,我们也要以理智的心态来看待考证,以职业规划的认知来选择考证,将证书变成自己内生涯的积累,贵精而不贵多,真正帮助“考证党”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优势,职场道路走得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