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职业规划,关注向阳生涯
如果要选出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年,你认为会是哪个十年?
十几岁的时候,少年不识愁滋味,30岁以后大多成家立业,面临家庭事业的种种问题。所以,在小阳君看来,如果一定要选出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年,一定是20-30岁,不夸张的说,这段时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的职业发展与人生方向。在这个十年里,有人迷茫的找寻方向,机械又重复的过着每一天的生活,有人目标明确,行动坚定,即使每天只进步了一点点,形成的复利效应也足以让他为今后的自己积累巨大的优势。
正好这两天,小阳君看到了TED的一场演讲《20岁光阴不再来》,主讲人Meg Jay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专家,她告诉我们,30岁不是一个全新的20岁,想要在30岁时拥有想要的事业和家庭,一定离不开在20岁阶段里的努力。
没有20岁打下的基础,30岁的自己其实还是个没有足够强大的内生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空心大树罢了。特别是当我们以职业规划的角度来审视这个十年,也许更能帮助这个年龄段里还在迷茫的年轻人,打好未来的基础。
如果你正好也处在20到30岁之间的年龄段,那么下面的建议应该会很有用。
01
找到自己的方向
用职业规划的术语来讲,其实这是一个做好职业定位的过程。在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之前,很多努力其实都是白费的,尤其到了30岁,更能让人意识到这些。
30岁是一个很微妙的年龄,在向阳生涯帮助过的咨询客户中,有不少因为临近30岁而感到焦虑,突然意识到自己都快30岁了,但还没什么拿得出手,可能大学毕业的简历都比现在要好。
咨询客户张明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过完30岁生日之后,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生活,家庭,想到了自己在20岁时立下的豪言壮语“我要努力工作,挣很多的钱,买一套房子再买一辆好车,让父母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转头再看看银行卡里的存款和还没还完的房贷,再看看目前自己还在工作的基层岗位,涌上了深深的无力感。
他在建筑行业已经有九年的工作经验了,但还是做着一个画画图纸,制作图表等等基层建筑师助理干的工作,工资不高,更要命的是这么多年来,他对建筑行业始终没有太大的热情,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业,不过是因为和专业对口罢了。而立之年,却不能拥有一份和自己年龄匹配的事业,甚至职业发展的方向都不甚清晰,这九年的工作经验对他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很多人和张明一样,把所有家庭、事业要面临的问题都堆到了30岁以后一起解决,这才是很多人面临中年危机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在他们20岁的阶段里,如果已经找到了适合的方向,那九年的时间已经足够他在对的路上走很远了。
张明在向阳生涯平台的专业职业规划咨询师的帮助下,实现了转型,找到了让他充满热情和成就感来奋斗的事业,工资也比之前高了一半,他曾经特意发了邮件感谢咨询师的帮助,但也说很后悔如果更早做职业规划,也许30岁时他已经能实现自己20岁时的豪言壮语了。
02
增加自己的价值
大多数人都有差不多的20岁,作为初入职场的新人,有各种不适应,可能会遇到刁钻的客户,可能会遇到让你背锅的同事,还可能熬夜写出来的方案,被领导一句“完全没有价值”就全盘否定。
在找到自己职业定位的前提下,坦然接受现在不优秀的自己,然后对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进行自我投资。在Mey Jay的演讲中,她告诉我们,20岁这个时期,是大脑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发育的机会,20岁这个阶段里,是成年之后最富有学习力的一段时期,一旦找准了方向,开始了相关的学习,远比你在30岁以后接受的更快。
用职业规划层面的定义来说,你的薪水、职级、所在的公司等等外部可以轻易拿走的东西,叫作外生涯,而你的知识、技能、经验等等外力不能夺走的东西,叫作内生涯,而20岁的阶段里,正是积攒自己内生涯的最佳时间段。
内生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一个人的顶端优势,通俗来讲,就是核心竞争力,当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顶端优势的时候,就意味着拥有了话语权,变得不可替代起来。
我有一个朋友菲菲,在大学毕业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一直碰壁,做出的数据报表乱七八糟,ppt被嫌弃丑还不专业,汇报的时候又因为紧张经常出错,广告公司本来压力就大,她形容自己那段时间每天愁的头发都不停的掉,每天战战兢兢的,害怕哪天公司就不要她了。
痛定思痛,她戒掉了看剧解压,用下班后的时间开始钻研工作上的技巧,从最简单的ppt的制作开始,报了网课,买了模板,还在各种知识平台请教,渐渐的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规律来,第一次被表扬ppt做的不错的时候,她说自己都快哭出来了。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都专注于优化自己的工作内容,比如抽出时间看新闻了解行业信息,也关注同行的一些活动,比如随时记录零碎的想法,并且将他们融合进自己的方案里,两年后她已经成为了公司内部小团队的负责人,还有一次连甲方都对她伸出了橄榄枝,反过来轮到自己公司紧张起来,生怕这个培养起来的得力干将被人挖走。
对此她很感慨,说原来自己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是这样的。所以,增加自己的价值,积累自己的内生涯,才是避免30岁之后后悔的20岁的正确打开方式。
03
拓宽自己的社交圈
20岁时,我们更乐于和同龄人成为朋友,但事实上,我劝你们不要坐井观天,只和想法相近的同龄人交往,会限制自己的交际圈。
Meg Jay在《20岁光阴不再来》中说,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很多时候都来源于弱关系,需要跨出自己的圈子之外,才能找到新的朋友新的机会。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公司的招聘机会不完全公开,会有一部分内推名额等等,可能你的邻居,你的朋友的朋友,你不熟悉的校友,都会带给你这样的机会,但如果你一直在自己稳定的社交圈子里,可能意识不到有机会正在溜走。
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兼CEO脱不花在她的万字长文自述中,分享过她的职业生涯故事。当时18岁高中毕业在三里屯当着办公室小妹的她,偶然听到了时任北京奥美总经理的湛祥国先生的授课,并且鼓起勇气拿到了湛祥国先生的名片。
在后来公司的一次提案准备中,她鼓起勇气给湛祥国先生打电话求教,并且得到了对方善意的帮助,从那以后,她开始不再惧怕“被拒绝”,敢于向当时安利中国的总经理郑李锦芬、点子大王何阳、台湾成功学大师尚致胜白崇贤等等名人求教,这段经历给她带来了飞速的成长,也为后来的职业生涯埋下伏笔。
也许你还没做好社交的准备,那可以试试先从精神上,把社交圈扩大。把自己的思绪从娱乐八卦里拉回来一些,多关心一些新闻大事,多做一些深度思考,以一个空杯的心态,向比自已有能力的人、比自己成功的人学习。这种学习不一定是非常去拜师才能学到,而是发现对方的优点,以及人格魅力,思考如何自己才能把这些优点学会。
在这个过程里,20岁区间的年轻人们能从成功者身上汲取更多力量,也许这会是帮助他们拨开迷茫的契机也没准呢?
最后,小阳君很喜欢Meg Jay在《20岁光阴不再来》演讲中的一个比喻,她说之所以自己更喜欢和20多岁的人一起工作,是因为他们就像是刚刚从洛杉矶起飞的飞机,在刚开始航行的时候,只要改变一点点航线,最后到达的目的地可以像阿拉斯加和斐济一样大。20岁的人生拥有很多可能,但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圆满的30岁,就不要被不知道或是没有做过的事情限制,早早把生活的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