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职业规划,关注向阳生涯
金秋十月一向都是收获的季节,然而在这个10月里,大学校园里却十分不平静。
浙大博士侯京京投江之前留下遗书,写道:不想再假装,也不想再撒谎,我只想做我自己,真的很难……
华南理工的研究生田苗也曾向家人朋友透露自己在几个月前面临课题推倒重来,两年努力白费的巨大压力。
华中科技大学就一次性将18名学分不达标的本科学生降为专科,而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也将22名经补考后,学业成绩未达到要求的学生予以退学处理。
……
侯京京朋友圈遗书
种种新闻多次见诸报端,让我们必须重视当代大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也许是心理上的因素,更有可能的是因为专业不适合、不喜欢或者在所学的专业上看不到未来。很多人习惯从心理原因分析这类事件,但这些不是单纯在大学时代形成的问题,而在高中时代甚至更早以前,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的缺失才是问题的关键。
01
什么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普遍缺少职业规划?
笔者为了探究这一点,特意采访了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领域的两位资深专家,向阳生涯创始人、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老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职业生涯教育与咨询”方向硕士生导师,CCDM高级职业规划师高级讲师刘德恩教授,希望通过他们专业的视角,进一步分析国内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的缺失,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深远影响。
洪向阳老师认为:研究生时期的问题,大多是从本科阶段延续下来的,而这些其实从不合理的高考志愿填报,甚至对于专业选择,对职业规划一无所知的高中时代开始,已经埋下了隐患。
他提到了之前引起广泛讨论的另一则新闻。浙江大学的刘同学,高考时以全校第二的成绩考进了浙大。到了大学,又以每天打12个小时游戏的方式,把自己推出了浙大。复读一年后,他再次考入浙大,又再次被退学。痛定思痛,在第三次高考后,他成为浙江师范大学的一名大一学生。
几进几出,是这位刘同学的能力问题吗?显然不是。真正出问题的是他们对于大学四年缺乏目标感,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刘德恩教授也给我们讲了个故事。他多次在关于职业规划和生涯教育的讲座中,问过在场的大学生:你们进大学有目标吗?
很快就有学生答:为了大学毕业,拿到本科证书。
刘教授又反问:难道你们这四年的目标只是一纸文凭吗?
底下鸦雀无声。
这个故事再一次反映了大学生群体身上普遍存在的缺乏规划的问题。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填报的专业究竟是学些什么,也根本不知道他们是不是适合自己所选择的专业。
知乎上有网友说,自己当初本着喜欢小动物的心情去学生物技术,结果大学4年每天得拿小动物做实验,心情可想而知。也有人说,父母认为金融相关的就业前景好,就给他填了金融,但是和数据报表打交道的日子却一点都不是他原来所期待的大学生活,每天学的只觉得心累。
种种现象表明,无论父母,还是孩子,在面对高考这样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抉择的时候,都是以一种懵懂的姿态,凭借过去的经验和直觉做出了极其轻率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很可能就是未来他们因为不喜欢专业,导致或压力过大或浑浑噩噩或本科变专科,甚至有极端行为出现的导火索。
对此刘德恩教授的建议是:“这也反映出,生涯规划课是必须的,给学生更多专业选择和探索的机会也是必须的。”
但国内的现实情况,却远远没有这么乐观。虽然目前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是却被许多学生吐槽为“水课”,也有些课程仅仅只是定期的职业规划相关的讲座,给到学生零星的帮助,并不足以支持他们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可以说,高校在培养具有系统理论职业规划知识的老师的层面,仍存在大片的空白,连专业的老师都无法配备,拿什么去帮助学生?
02
专家建议:新高考下,生涯教育应提至高一以前
高校的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缺失,只是国内生涯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向阳生涯创始人、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老师就认为在大学做好生涯教育的基础上仍需要更进一步:大学生如何过好四年大学生涯,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和志愿填报直接挂钩,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将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的普及至少提前到高一阶段。
高中生高考后进入大学,是进入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因此,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选择背后的专业规划、职业规划、生涯规划具有至关重要的人生导向性。高中生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个人因素,更应结合外部环境,关注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关注工作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一旦缺少职业规划的意识,很快就会沦为迷茫大学生中的一员。
向阳生涯特级专家王一敏老师在她的著作《中学生生涯教育理论与实务》中讲到: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个性与生存能力,即根据人的身心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征,通过各种指导活动,使人们能正确地认识职业与自己,能明智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与生活道路,并且具有以个人意志做出职业决定的能力,以及让自己的选择决策能在今后的职业与人生中得以实现的能力。
而目前稳步推进的新高考改革,其实就是层面上,致力于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性格,推动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在高中阶段落地的重大举措。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业规划、生涯规划。生涯规划具有导向性,是随着学生年龄、经历、身处环境不断调整并继续发展的,但任何一个阶段的规划都应建立在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的基础上。
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这直接要求了学校生涯教育应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明确的选择。
新高考改革希望让学生达到的最佳状态就是让他们至少在高一阶段之前,就能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促进他们的未来发展。
“新高考给了我们从制度上重视学生职业规划、职业选择问题的机会。”洪向阳老师如是说。
03
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师资严重缺失成困局
虽然有制度支持,但是新高考也面临不少挑战,首当其冲的是今年原计划推行新高考的18个省市中,有11个选择了延迟新高考落地,专业的师资力量包括教材的严重缺失或是其中的关键原因。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即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两项基本职能之外,特别加入“发展”职能。
浙江、上海等地教委也接连发布加强生涯教育的相关文件,如早在2012年,上海市教委就印发了《上海市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十二五”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将学生的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提上日程,学校必须配备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导师。
对于从校门到校门的老师来说,本身没有职场的理解更没有对职业规划的理解,而且很多生涯教育的老师都是从心理老师或行政人员兼任,对他们来说,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就成为了极大的挑战。现如今,无论高中或大学,想要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培养一大批对职业规划有系统理解的老师迫在眉睫。
像很多职业规划普及的欧美,就对专业职业规划师的培养有相当高的标准,以芬兰为例,芬兰大学的师范系开设职业规划教师学位,这一学位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融合训练,所有这门专业的老师必须修完5年的本硕连读课程,即师范生必须获得硕士学位才有资格进入中小学工作。
国内职业教育和生涯教育的推广较晚,虽然目前行业内也有像向阳生涯一样的专业机构,经过长时间的本土化职业规划实战落地,拥有成熟的培训经验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的职业规划领域人才,但是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市场需求。
而成为一个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并非易事,以向阳生涯的CCDM高级职业规划师课程体系为例,职业规划师的专业等级分为初、中、高三个认定级别,分别对应着生涯规划师(CCP)——初级、高级职业规划师(CCDM)——中级、商业咨询师(BSC)——高级。在今年,职业规划师已经被纳入了中国战略型人才库,在层面被认定为具有前瞻性、能帮助人们在生涯关键决策点做出慎重选择的专业型人才。
只有成为一个拥有专业职业规划理论做支撑的职业规划师之后,老师们才能对症下药,找出学生们迷茫的根源,为他们分析出一条可行的、充满希望的职业发展道路。试想当一个学生对自己报考的专业存疑,对学业失去动力,对未来充满迷茫时,如果有专业的职业规划师能从旁引导,给予一些专业建议上的支持,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悲剧的发生呢?
04
结语:做好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让每个孩子拥有美好明天!
传统的高考志愿填报模式导致了不少学生大学阶段的迷茫和消沉,更有甚者造成个别极端事件的发生。因此新高考改革要求把“选择”前置,鼓励学生生涯探索和学业指导,并且通过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从“一考定终身”和“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中解脱出来。最终,促使学生在体验中运用生涯规划知识,解决在决策中遇到的困难,走出人生的迷惘,坚定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从学校层面,首先就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从老师层面,需要积极探索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教学模式,把升学目标转变为促进未来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目标,把枯燥的高考生活转变为自我赋予意义感、充实人生经历的一段人生过程;同样的,作为父母,也应该正确看待生涯教育的意义,尊重孩子的兴趣性格,帮助他们选择真正适合的专业。
关注孩子生涯规划教育从来不只是为了顺应新高考的改革,也从来不是我们形势所逼不得不为,而应是对孩子成长、发展与未来的责任心,必须去做的!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这些,相信在未来,在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的引领之下,学生消极学习甚至退学等等现象会越来越少,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抱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