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35岁就像一道坎。
35岁之前还觉得自己还年轻,人生有无数可能,天地之大任我遨游,过了35岁,仿佛一盆冷水当头浇下,突然开始陷入惶恐,觉得自己得默默赚钱养家,得想办法升职加薪,最低限度至少得保住自己稳定的工作。
而更加不可忽视的现实是,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注明岗位年龄限定在35岁以下。基础岗位大多倾向于招聘年轻人,而想要竞争中高层的岗位,人脉、猎头才是主要的途径,想自己通过跳槽实现职业生涯的转型,对于已经35岁的人来说,非常的困难。
更让人深感中年危机的,是以华为为代表的很多企业,对于35岁以上员工的裁员,对于这个阶段普遍事业家庭两头忙碌的职场人来说,又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可以说35岁,真的是职场难以忽视的分水岭。
01
最近,就有好几个35岁左右的咨询者,打电话来我们向阳生涯想做职业咨询。印象最深的一名是37岁的名校女硕士,在外企工作了将近10年,一直以来顺风顺水,但是这两年公司的业绩下滑,公司各部门都在裁员缩减人手,很不幸她也在裁员的名单上。
本来她以为凭她的条件,简单找了一份工作过度肯定没有问题,但是没想到,她都把月薪放到了3000一个月,还是很久都没有找到新的工作,很多简历投完被标记了已阅,却石沉大海,也有很多投的简历被驳回,原因就是年龄不符合招聘的标准。
她简单的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她负责过一些合作对接的项目,但因为还有团队的领导总负责,她本人接触核心部分的不多,也就比“打杂”好上一些,她的本专业是有注册证书的,但是因为要想照顾孩子,一直没认真准备,就耽搁了没考出来。
她觉得自己的优势是英语和日语书面水平都不错,日语还考出了N1,但口语不行,想要流畅的交谈还有些问题。
说完自己现在的情况,她叹了口气,反思了自己:“我也知道我自己,工作了这么多年,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能力,等到被裁员了才发现找份新工作太难了。”
她对自己的这番分析,其实已经指出了她现在面临的困境的本质——年龄在增长,能力却还停留在原地。
用职业规划的专业角度来说,这就是很典型的内生涯的缺乏,导致的外生涯的不稳固。
02
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但在社会发展飞速的今天,三十不立,四十仍惑的人大有人在。只是很多时候当他们的生活没有出现意外的时候,一切风平浪静,让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当出现类似裁员的大的职场变故时,犹如平地起波澜,一头的冷水浇得人透心凉,自然就清醒了,但是这个过程未免太惨烈,也太晚了一些。
所以,如果不想让自己的35岁狼狈的经历一场中年危机,最重要的就是在30岁之前开始积累自己的内生涯。
你的知识、技能、经验都是内生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都是需要一个持续积累、不断实践然后厚积薄发的过程。
要实现这样的积累,有3点是必须做到的。
1 清晰的职业定位以及围绕这个定位的5-10年的长期职业规划。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职业状态。清晰的职业定位决定了你会往同一方向进行有效的积累,反之如果处于一个迷茫的状态,盲目的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横冲直撞,是对自己很不负责的行为,稍不留神,就容易人仰马翻。
职业规划的目的不只是让我们有份工作做,更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实现更高级的需求,希望工作得更开心,并且实现自己的价值。职业定位就是职业规划的核心,只有找到了内心真正认定的职业发展方向,才能进一步找准自己的优势,实现差异化的发展。
2 在职业上进行有效的积累。
你的努力和你的收获比一定是成正比的,但是和你的内生涯的发展程度一定是正相关的。这就需要持续的积累。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但是如果仅仅只是1万小时的话,这个说法并不完整,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就比如上面那位电话求助的被裁者来说,10年的工龄真实就只是个数字,而没有实际的意义。
准确来说,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才是有效积累的正确打开方式。
什么是刻意练习呢?莫扎特 4 岁开始学钢琴,6 岁在欧洲进行巡回演出,他被认为是具有完美音高的神童,但是他的才能其实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了大量刻苦的练习,他的父亲甚至放弃了宫廷乐师的工作,全力培养他。
为了验证这一点,2014 年,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招募了 24 个年龄为 2-6 岁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长达数月的训练,目的是教他们如何通过声音来辨别钢琴上弹奏的各种各样的和弦。完成训练之后,所有孩子都培养出了完美音高。
这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时间在某一个领域的刻意练习才能形成自己在职场上的有效积累。
当你内生涯中的某一部分发展到在你的公司内部没人可取代了,甚至在你的行业里小有名气了,那就恭喜你终于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放在职业规划的领域,我们更愿意称之为顶端优势。
3 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人在职场,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职业素养其实很简单,在其位就要谋其事。你可以有千百种理由来表达你对当下工作的不满,但这并不是对待工作敷衍的原因。用消极的心态来面对工作,浪费自己的时间,也给团队带去负能量,百害无一利。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心态,是不会让人有所成长的,而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才能有所收获。回到家自然有时间去思考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哪儿,实在想不明白了,像文章上头那位咨询者一样来个电话给我们向阳生涯,也完全可行。
所以还是要掌控好自己的心态,以职业化的态度来处理工作,避免带入太多私人的情绪,也是职场人的必修课。同时强大的心理素质,也会让一个人在遭遇突如其来的职业生涯危机时,保持平稳的心态。
人的一生大多不是一帆风顺的,职场受挫也在所难免,成功如马云、马化腾等人在创业初期也没少招人白眼,像丘吉尔曾说过的“被克服的困难就是胜利的契机”,如果上面的两步都走完了,就算遭遇挫折,也能东山再起,毕竟褚时健年过8旬都能种出褚橙不是么。
最后,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优雅而又从容的面对自己的35岁,而不是因为中年危机焦头烂额。希望即使到了35岁,自己的职业生涯依旧能保持向上的姿态,把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