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所有他的书迷所愿,时隔7年,村上春树终于带着他的最新作品《刺杀骑士团长》回归了。
提到村上春树,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比小李子更辛酸的诺贝尔奖陪跑者(毕竟小李子已经得偿所愿拿到了奥斯卡影帝)。但毫无疑问,村上春树在整个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是具有顶尖影响力的作家。
从职业规划与生涯发展的视角来看,村上春树可谓是职场成功的典范,自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把时间倒推回几十年前,他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上学时逆反过,毕业后和妻子为了攒钱开酒吧,只能打零工为生,之后酒吧生意难以为继,一度还因为还不清贷款,被大楼的业主赶了出去。
而在他这一路成长的过程中,有一样东西一直陪伴着他,就是对于读书的热爱。也许是日积月累,也许是灵光一现,在村上30岁时,突然萌生了写小说的念头,并不顾当时经营已经有起色的小酒吧,义无反顾投入了创造。
于是,这个世界上少了一个平凡的酒吧老板,多了一个杰出的文学大师。
兴趣也许是职业生涯的最佳开启方式
村上说:“每个人的天赋和际遇不同,当你选择开始做一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并非都是坦途,有鼓励,也有打击,但既然喜欢,并且享受着,一定要坚持下去啊!”
在他身上,通过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职业定位的规划脉络无比的清晰。虽然他说自己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但父母都是国语教师,受家庭熏陶,村上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从职业规划的专业视角看,在向阳职业规划模型中,兴趣是职业取向系统的重要一部分,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这样的兴趣,可能也不会造就如今的村上。
从爱读书到写书,让他成功的不仅仅是他无与伦比的文学天赋,更是多年来的不断积累。他身上典型的霍兰德职业性格中A型(艺术型)性格,让他表现出了非凡的独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思想上更加自由和包容。比如,他的父亲有意培养他往日本古典文学上走,但他却被西方文学所吸引,由此成为了日本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存在。
自律和专注决定了他职业生涯的长度
“村上春树/作家(也是跑者)/
1949-20??/至少到最后都没有用走的。”
这是村上春树给自己写的墓志铭。
33岁那年,村上开始长跑,并养成了坚持至今的作息习惯:凌晨4点左右起床,早饭后,写作五六小时;下午跑步10公里或游泳1.5公里,然后读会儿书,或是听听音乐;晚上9点就寝。
几十年如一日对自己的时间严格管理,让他戒掉了烟瘾,甚至他还说过,很多灵感都是他在跑步的过程当中迸发出来的。
他曾对一位年轻作家表示:“作家如果长赘肉就完了。”他解释说,这是物理上的赘肉,也是隐喻上的赘肉,身体上的衰老,精神上的不济,甚至才华上的江郎才尽,但是,在他身上不过是陪着自己的时间跑而已。
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认为,因为这样极度的自律和专注,他的内生涯经过一部部作品不断锤炼,变得让人难以忽视,他的职业生涯就像他热爱的长跑一样,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上,向着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前行。
淡看出名,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村上说:“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对于内外生涯的研究一直是职业规划师们最重视的一个视角。洪向阳认为,相比强悍的内生涯,村上的外生涯发展,却总有那么一丝丝的遗憾,每年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时,总有一群人比他本人更紧张更可惜,但事实上,他的内生涯早已推动了外生涯,即使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也没人会否定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贡献。
尽管被外界捧上了神坛,但他本人对名利看得却很淡,他自己却从未把自己摆在失败者的地位上,或者说比起关心自己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他更愿意就把猫放在膝盖上,一边啜几口威士忌,一边构思自己的新小说。
有人说,在别人都想一夜成名的年代里,村上却努力把自己活成了个普通人。不属于任何作协组织,不爱抛头露面,不上电视,不做报告,采访也很有限。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依旧符合A型性格不喜欢规则性、组织性的约束的特点。
比起一般我们认为的举世闻名的大作家的心理,村上的价值观里,社会地位的层面很低,成就动机也更倾向于自我的实现,更多还是处于审美主义的刺激和自我独立的需要。
虽然目前,村上春树的新书小阳君还没有来得及拜读一番,但是相信村上出品,必属精品。比起他带来的文学艺术上的享受,他本人在自己职业上的定位、成长,更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坚持自己热爱的事,专注自律的深入发展,陪着自己的时间跑,总能成为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