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一定被下面这些传统的“想法”支配过:
去商场购物,同一品类的商品,价格越高质量就越好;
上学读书,成绩漂亮才是唯一标准,踢球画画就是不务正业;
恋爱结婚,一定要讲求门当户对,否则婚后生活一定七荤八素
……
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思维”,在我们周围,诸如此类的言论每天层出不穷,充斥着我们的视听。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认为我又是一个“新新人类”,要站在镁光灯聚合的现代舞台上,把老一辈的思想、生活方式批判一番,大谈什么互联网+、恋爱自由、人才多样化了。
当然不是。
这篇文章只分析两个问题:1.传统思维是如何使职场上的你越来越迷茫的?2.如何破除这种传统思维?
是的,传统思维不仅常见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职场上,也几乎随处可见。
02.
请看下面这三个案例:
1.A君,93年生人,中专学历,除了能够熟练的打字外,其他基本什么也不会。毕业后,他干过电子厂、操作工、工厂上班族,如今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怎么办才好。
2.B君,目前在互联网企业做客服,但是觉得前途很迷茫,不知道应该瞄准什么方向。听说洞悉平台运作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能往运营总监方向发展,但发现自己没这个能力。
3.C君,野鸡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今年刚刚毕业,为人内向,交际能力弱,校招会上投了不少简历,但都石沉大海。社会上文员类的工作虽然好找,但她嫌工资太低,赚不到什么钱。
你有没有觉得上面这三个人很熟悉,像极了你身边的某个人?甚至就是你自己,也和他们其中一个有着相同的困惑?
这有什么问题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分析这样一个现象:如你所见,当今就业市场信息越来越透明,就业机会越来越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利,求职渠道也越来越畅通,为何职场上迷茫的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
上面三个案例情境也是一样:他们并不缺乏工作机会,甚至每个人都有多种工作机会可供选择,可他们为什么却仍处于迷茫状态?
这正是我要分析的职场上最常见的一种“传统思维”——在遍地都是机会的当下,人们几乎将全部的注意力都倾注于外部环境,试图从千千万万种职业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种;而不是向“内”探寻,通过灵魂的自我拷问,认定一个方向,把一份工作做到极致。
03
如果你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这种“传统思维”在过去非常奏效——在就业机会相对匮乏,就业信息又不那么透明的年代里,人们无需多虑,只要有一份工作能解决温饱,人就会非常满足,并且浑身干劲儿,干什么都津津有味。
但如今,这种传统择业思维到现在已经不那么管用了,反而是下面这三个案例,看起来更符合现代择业观。
1.D君,自幼喜爱读书写作,大学遵从内心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毅然拒绝现成的教师岗位,直奔某企业图书编辑一职,用三年时间做到了副主编的位置。后来赶上自媒体红利期,做了一个千万级读书大号,如今已是图书出版圈的“大咖”。
2.E君,大学听从了父母的要求,读了一个热门但不感兴趣的法律专业,毕业后连续三年没通过“司考”,果断放弃走律师的路子。通过对自己性格、兴趣以及内心需求等因素的深入分析,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是市场营销,之后动用身边所有资源,学习了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从小公司市场专员岗位做起,一步步做到了如今市场总监的位置,年薪五十万。
3.F君,在程序员的岗位上奋战七年之久后,忽然有一天厌倦了日夜写代码的工作。果断辞职出来,按照心之所往,回到老家莳花养草。在地理环境不那么优渥的情形下,通过刻苦研究,培育除了当地少有的名种,后来与妻子开了一家花店,五年后,花店在深交所上市,如今市值接近千万。
上面三个案例主人公的经历也很相似:面对多种工作选择,没有被纷扰的外部环境所裹挟,而是选择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和欲求,从一而终,最终达成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你会感觉这三个案例其实也不陌生,你身边一定也有人几乎从来不为迷茫所困,他们内心坚定、步履从容,尽管没赚到什么大钱,但却在属于自己的职业路上走得稳妥、顺当。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差异呢?
面临同样的境遇,为什么有人能主动出击,把握职业生涯的脉搏,将未来紧紧攥在自己手中,有人却困顿迷惘,不知所终?是前者受到了命运之神额外的垂青吗?
这里我必须要说一下我认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个变化: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信息过剩、就业渠道多样化带来的职业选择丰富——在过去,就业机会匮乏,我们更多是“被动就业”(有什么工作就干什么,能养家糊口就行);而随着信息时代到来,产业结构升级,我们更多的是“主动选择”,就业不再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有了更高的追求,我们需要通过就业满足精神需求,实现自我。
总之,我们从“被动选择”时代,进入了“主动选择时代”,就业需求也从“有活干”进化到了“干什么”的阶段。
04
在“被动选择”时代,物资匮乏,产业结构单一,工作机会少,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人们最要紧的是找一份“事”做,所以最佳策略就是面向外部环境——广撒网、多捞鱼。
比如80年代初期,深圳作为改革前沿城市,吸引了内地无数人才前往就业创业,形成了有名的“孔雀东南飞”现象。
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方兴未艾,长期积贫积弱的生活压力迫使人们走出去,寻找改善生活的良方。而这一做法也十分奏效,在“下海热”的浪潮下,不少人借助政策的春风富起来了,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
但到了后来的“主动选择”时代,物质丰富起来后,工作机会也多了起来,社会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们对赖以求生的工作机会需求不再那么迫切。
比如九十年,大批年轻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开始进入社会各行业的细分领域工作,追求稳定、安逸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对重复枯燥的流水线作业不再有兴趣。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传统择业思维导致人们迷茫的原因:你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精神追求都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所以能够你满足你“吃饭”的工作不再是刚需,能满足你“口味”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在所有人都能“主动选择”的时代,到底怎么做,才能破除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呢?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你适合做什么工作,没有人比你更清楚》,我在这篇文章里说:“很多人之所以迷茫,在于没有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当我们不了解自己,就会依赖别人贴在我们身上的标签,形成一个伪“自我概念”。这一概念的失真,使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顶端优势,看不清自己的职业取向,听不见内心的真实欲求。”
听起来比较抽象,具体的“传统思维”到底应该如何改进?
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在于:
1.明白你的性格类型
2.找到你的职业兴趣
3.分辨你的最佳技能
05
明白你的性格类型
在“被动选择”时代,人们根本无暇顾及自己是什么性格类型,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因为“吃饭”最要紧。
但在“主动选择”时代,你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因为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远远大于基本的物质需求。
也就是说,在过去,你要问别人,有没有什么工作可以推荐给我?而现在,你要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样的工作?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与我国古代先贤所说的“积习成性,积性成命”不谋而合,可见性格对一个人命运选择影响之深。
关于性格类型的划分,国际国内都有很多理论学说,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把人的性格视为若干因素共同构成,各种因素的水平决定一个人的性格状况。如卡特尔16因素学说等;二是通过某种标准把性格分类,即把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人分为若干种类别区分理解,如荣格心理类型分类(MBTI)等。
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理解性格,主要是希望达到三个目的:
1) 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倾向,以更好地发展自己;
2) 了解人与人之间的性格类型差异,以在沟通中和与人合作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3) 了解不同性格人群在对职业的选择和适应上的倾向性,以帮助我们做好职业规划。
而这与荣格的MBTI的基本思想高度吻合。
MBTI用四个维度构成了人们的整个心理活动过程。每个维度都有两个极端,在一个维度上到底是那种取向取决于个人的偏好,这样共有8种性格偏好,每种用一个字母来表示。把这些字母组合起来,便代表16种完全不同的性格类型。每个人都可以在当中对号入座。
研究表明,每种性格类型都有一系列对应的职业环境及职业种类,都有较多的共性。在众多显著合适的职业类别中,还可以提出最具代表性的职业。下图显示了各类型的最典型的职业类别。
比如你属于ISFP型性格:(内向、实感、情感、认知型)——艺术家
这种类型的人温柔、体贴、敏感,从不轻言非常个人化的理想及价值观。常常通过行动而非语言来表达炽烈的情感。这类人有耐心、能屈能伸、且十分随和、无意控制他人。
适合你的工作是符合自己内心价值观的工作。在做有益他人的工作时,注重细节。希望有独立工作的自由,但又不远离其他与自己合得来的人。不喜欢受繁文缛节或一些僵化程序的约束。
适合你的工作领域有:手工艺、互联网、艺术领域、服务业领域等;适合的典型有这些:室内/园艺设计师、时装设计师、文字编辑、新媒体运营、导游等等。
你的性格类型是什么,可以通过MBTI性格类型测试得出你的性格代码:至于你的性格类型适合什么样的工作领域和职位,可以百度,也可以向我咨询。
找到你的职业兴趣
通过对你性格类型的分析,可以判断出你适合什么样的工作领域和大概的职业发展方向,但不能确定你是否热爱某项工作。决定你对某项工作是否高度认同,是否愿意用一生去奋斗的,是你的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是兴趣在职业方面的延伸,是指人们对某种职业活动具有的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倾向。在对职业兴趣的研究中,以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最为著名。
在构建职业兴趣理论时,霍兰德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
1)在当代文化中,大多数人都能被归为六种人格类型中的一种: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事业型(E)和常规型(C),这六种类型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可以排成一个六边形。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的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
2)人总是寻找适合个人人格类型的环境,锻炼相应的技巧与能力,从而表现出各自的态度及价值观,面对相似问题的人群,扮演相似的角色。
3)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人格与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
六种类型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如下图所示:
比如你职业兴趣的主导剖面为现实性(R),则表明你喜欢技术性和体力性的工作,喜欢运用工具或操作机器,或做与动物有关的工作。一般来说,你会避免教学、辅导、护理以及提供数据等的社交活动,更擅长运用工具、机械制图、各种修理工作,偏向户外型的工作。如:领航员、生态导游、机器工程师、飞机机械师等。
同样,你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来获得你的职业兴趣代码:
分辨你的最佳技能
同时明白了你的性格类型、找到了你的职业兴趣,依旧不能使你顺利地开展一项工作,因为你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
美国学者辛迪森将技能分为三种类型:①专业技能;②自我管理技能;③可迁移技能(通用技能)。
专业技能:对各类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如电脑制图、绘画、摄影、写作等。
自我管理技能:指用来描述或说明个人具有的某些个性品质的特征性词语,能够帮助个人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如自制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
通用技能:指你会做的事,可以从生活中得到发展,同时可以被迁移运用到工作之中。比如说服、谈判、管理、咨询等。
识别最佳技能有三个步骤要做:
第一,理清哪些是你能做的事;
第二,识别哪些是你做得最好的;
第三,从上面两项当中找到哪些是你使用的最愉快的。
下面我们再从熟练度和喜好度两个维度进行组合分析,如下表:
显而易见,位于左上角的技能就是你最佳的技能了。识别除了你的最佳技能,在结合职业的适应性及成长性就很容易判断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了。
结语
传统思维有很多种,其中很多在今天也同样适用,但这篇文章只聚焦分析我在职场上见过最多的一种传统思维:向外探索,而非向内探求。
你越是从外部环境寻找,越容易在眼花缭乱的职场上挑花眼,使你倍感迷茫;
而你要做的,往往就是:向内探求,倾听你内心的声音。
最后,愿每个处于迷茫当中的人都能尽早摆脱困扰,前程似锦。
职业规划咨询预约:
微信公众号“向阳生涯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