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
9月22日,小米公司到郑州大学举行招聘宣讲会,招聘区域经理管培生、市场经理管培生等岗位。在岗位要求一栏,注明了 “不限专业,应届本科、硕士毕业生均可参加”,但在宣讲过程中,一位名为秦涛的小米员工却说:“如果你是日语专业的学生,那你可以走了,或者我建议你们去从事电影事业。”该言论引起了在场二百余名同学的哄堂大笑,使部分日语专业学生感受到了羞辱,有人当场抽回简历,愤然离席。
当天晚上,微博网友“比酷里西他”发帖还原了事件经过,引发了网友广泛转发和讨论。23日下午,小米涉事员工在个人微博发布道歉声明。随后,小米人力资源部发布内部通报称,因员工发表不当言论所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正式向公众道歉,同时已对涉事员工秦涛在全公司进行通报批评。至此,小米校招风波暂时告一段落。
看得出来,事件过程并不复杂,但背后折射出来的现象却令不少学子胆寒:小语种专业,真的那么不受市场待见吗?
小语种专业学子的尴尬
尽管社会上一直有人在为小语种专业站队打call,但一个不容抗辩的事实是,国内很少有大学既教授小语种,又教授其他跨学科知识,加上教材古旧,更新换版极慢,导致学生毕业后的小语种水平仍然处于母语一个较低的层次上,甚至在连一篇像样的作文都拿不出手,遑论翻译和交流了。
对于家境殷实的学子,到母语国继续深造或许不失为一条对口的发展路子,但大部分学生家里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出不了国,学习资源匮乏,专业基础薄弱,对其他学科知之不多,随之而来的,便是毕业后找工作难的问题。这正是小语种专业学子的尴尬现状。
在职业规划咨询行业浸淫多年,我先后接待过多名小语种专业毕业生,他们所面临的状况和上述情况并无二致。
非211院校毕业的某君,阿拉伯语专业,毕业后在深圳一家外贸公司做了两年业务员。由于工作上应用的最多的是英语,他小语种专业的优势一点都体现不出来。后来因为不满意公司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该君离开了深圳,回到呼市老家发展,辗转两月有余,找工作接连碰壁。心灰意懒的他从网上找到我,请我帮他指一条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之路。
结合他的性格特质、职业价值观、个人商业价值和呼市当地产业结构等因素,我建议他到当地几家羊绒出口的公司面试阿拉伯语翻译市场助理或海外销售等岗位,这些公司大多和中东地区有业务往来,他或可凭借自己的语言优势找到自己的出发点。根据我的建议,他通过打电话、当面拜访等方式,不断争取面试机会,并在半个月后顺利入职了一家国贸公司,担任阿拉伯语口笔翻译,薪酬水平领先当地平均薪酬一大截。
在随后的反馈中,他坦言凭借自己在大学学来的那点水袖功夫,一开始并不能很好胜任手上翻译工作,但工作压力倒逼着他不断精进,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终于一步步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而这,其实正是他“商业价值系统”中学习能力强的体现。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法语专业的女生,她在毕业后通过校招去了非洲,签了一份中石油的工作。但这份工作仅持续了半年,原因是她对工作价值认同度低,“进去后发现学不到实用的东西”、“工作杂乱又枯燥,每天吃沙看骆驼”。回国后,通过职业规划咨询,她放弃自己的小语种专业,利用半年时间学习了数字营销方面的课程,最终成功在武汉一家私企入职,担任数字传媒销售一职。虽是新人,但他凭借十足的工作热情和出色的表现,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颇受老板赏识。
小语种本身就是大众市场上的小铺子,职种分散,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在职业选择上难免受局限。上个世纪,小语种人才稀缺,市场竞争远没有今天这般白热化,因此对于如今小语种专业的学子,职场竞争要更加残酷。随着市场渐趋饱和,金字塔中底部从业者的利润空间被无限压缩,也许过去你可以依靠导游、自由翻译等入门级工作养家糊口,放在今天,这条路显然行不通了。
那么,现如今的小语种专业学子该何去何从呢?
我认为有两条路可走:一、迅速积累跨专业技能,应聘复合技能职位;二、权衡利弊,择木而栖。
任何工作都需要本专业范围之外的技能,做陪同翻译的需要懂点公关知识,做外派的可能要兼一部分财务工作,做海外销售的则需要了解市场…小语种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你的国际视野,拓宽了你看待世界的视角,但仅凭这些,还无法使你在动荡诡谲的市场上安身立命,你必须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尽快掌握语言专业外的知识和技能,去应聘复合技能职位。
对于专业基础薄弱、在职场上毫无竞争优势的同学,在毕业后及时调整思路,实现跨专业就业也不失为一条就业捷径。但在此之前,你必须考虑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有没有具体可行办法去实现职业目标?比如你读的是西班牙语专业,毕业后却想在国内做新闻记者,那么你应该尽早放弃对西班牙语专业的执念,通过各类培训、线上线下自主学习等方式补充新闻采编、新闻伦理等方面的知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迷茫和焦虑一直都在,你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扛着它,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