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大学毕业生李文星误入传销组织溺水身亡事件引发社会的关注和热议,大家对这位青春少年的逝去无比惋惜,谴责声也此起彼伏,险恶的传销组织、没有审核流程的直聘网站,还有传销人员的违法成本过低而导致打击低效等等。出于职业原因,我更想拉长时空来看李文星的经历,假如今天找工作这么被动、不惜冒着风险去求职是果,那什么是因呢?
先来看看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
李文星,出生于山东德州一个农村家庭。
2012年高考成绩630多分,第一志愿为东北大学计算机专业,后被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资源勘查专业录取(可能被调剂),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毕业后选择就业,方向是IT行业。
去年7月在北京某IT培训机构学习4个月Java编程。
学完后在一家信息公司任开发工程师,两个月后又辞了职,他朋友说“程序员特别吃经验,他没有工作经验,所以在那家公司不是很如意。”
今年3-5月两月之间通过BOSS直聘APP发送简历,最多一天投20家。
5月18日碰到了冒名的“科蓝公司”。
这段经历里有两个关键信息,一是没能上自己理想的专业,所学专业不喜欢。二是毕业后经过短期培训在市场上求职不具竞争力。正如他向朋友抱怨的:“985学校的毕业生还不如一个二本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这句透着心酸的感慨里道出专业选择何其重要,如果非要把那句耳熟能详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用在一个地方,我觉得用在这儿是合适的。也就是高考志愿填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那么630多分的成绩真的不可以如愿地读计算机专业吗?
查阅了山东和辽宁省几所大学201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录取分,985、211大学的确不够分,但如果不在意这些头衔而优选专业,普通一本录这个专业分数绰绰有余,例如本省的山东科技大学该专业当年的录取最高分为600分,最低为541分。且该校计算机专业是省重点学科,在非985、211里排在前列。
有条件选自己理想的专业,却学的是不喜欢的,大学四年没有积累与未来职业发展相关的专业技能,毕业后再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期间付出的代价不言而喻。大学对专业不满意的现象不是个别,某高校的调查显示65%的大学生对他们选择的专业不了解,70%的大学生认为如果条件允许他们将重新选择专业,真正对现在就读专业感兴趣的占13.9%,也有一部份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选择辍学或退学重新参加高考。
这背后除了志愿填报的技巧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如果在高中阶段能通过学习与社会实践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逐渐了解自己的职业方向,针对未来职业目标来进行学业规划,围绕职业目标设定大学和专业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而制定高中的学习计划,在职业规划整体框架下的选择就很清晰了,一切围绕自己的目标而动。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每个当下自己在做什么,而两者又是一致的时候,带来的不仅仅是成就感和目标的实现,更是稳定、良好的身心状态,而这种状态又能更好地挥创造力、行动力,开启卓越之轮。
或许这是李文星想要的人生吧。
新高考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在推进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相信新的教育理念能引导学生走自己喜欢的、适合他们的成长之路。
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为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