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就业再择业”,这曾是人们对很多应届毕业生的提醒。但2010届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离校入职才两三个月,近期广州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就已经出现了不少想换工的职场新人。他们出现了哪些困惑?这些问题必须要“跳槽”才能解决吗?羊城晚报记者走访广州各大人才市场,对毕业生和招聘企业双方展开采访。
痛苦一:专业不对口
支招:发展新兴趣 拓展新空间
为何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在人力市场上,不少受访的应届生表示,专业不对口让自己“很痛苦”。
今年毕业于广州一家大学环境类前沿专业的女生文同学,大学期间一直希望从事环保类的工作,但毕业找工时,没有找到很对口的岗位。她现在一家公司做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仍然希望继续在环保方面有所发展。文同学说,现在人才市场上,招聘最多的还是销售等实用专业,很多专业性强的前沿学科专业,岗位并不多。空有专业知识而难以发挥作用,文同学有时觉得“很痛苦”,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又必须面对现实。
对毕业生的这种心态,企业怎么看?广州一家贸易公司的招聘代表刘先生建议,在坚守自己的兴趣理想的同时,求职者最好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刘先生分析,能找到对口工作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的确很理想,但如果发现自己的专业在人才市场上难以找到对应岗位时,求职者就要反思,自己是否应该拓展其他的发展方向?其实,大学最重要的是打基础,只要具备良好的素质,不一定专业对口才有发展空间。
痛苦二:企业空间小
支招:机制更灵活 成长更迅速
“先就业后择业”,很多毕业生往往先到小企业择业,工作几个月后,他们对“小企业发展空间在哪里”的困扰逐渐突出。
从广州一家大专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冯同学,最近频繁奔走于各大人才市场。他告诉记者,目前在一家小型的金属贸易公司工作。他对现在的企业和岗位不满意主要有两点:一是感觉企业不够实力,有点“小打小闹”的味道;二是感觉企业在用工方面不是很正规。冯同学认为,如果到一些知名企业,这两个问题都不存在了。不过,他也向一些大企业投过简历,可能是大企业对学历要求高,结果都是石沉大海。
小企业到底有没有发展空间?在南方人才市场招聘的广州一家化工企业人力资源部邓经理坦言,他所在企业就是一家小企业。毕业生向往大企业,这种志向很好,但如果认为大企业发展机会一定比企业多,那就大错特错。小企业虽然可能“小打小闹”,但成长空间就大;小企业有些用工不是很规范,但同时其机制也很灵活。这些,对大学毕业生而言可能就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当然,也有不少小企业确实不适宜毕业生成长,这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痛苦三:上升得太慢
支招:不能太心急
先自我反思
工作地点太远想换工、工作几个月感觉还没有“进步”……在人才市场上,记者还遇到了不少确实显得有点浮躁的应届毕业生。
赵同学是湖北一家大学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刚在广州找了一份IT行业的工作,但他并不满意。首先是感觉工作地点太远。为了迁就女朋友,他在东圃附近租房住,而工作单位在人民公园附近,每天要挤车一两个小时上班,不方便。其次是感觉“进步”太慢,他认为在IT行业工作几个月,就应给他一定级别的位置,而现在还看不出老板有这样的想法。
对赵同学的这种想法,很多企业方招聘代表“意见很大”。开发区一家外资贸易公司人事负责人陈先生分析,好的企业用人都有一个培养计划,一是注重求职者的“可塑性”,即其基本素质;二是注重求职者的“认同度”,即是否愿意与企业共同成长。当满足不了这两方面的要求时,双方就很难黏合在一起,员工固然难有发展空间,企业也留不住员工。毕业生可以多作选择,但如果因这方面原因而反复跳槽,就要更多地作自我反思,而不是埋怨企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