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冰(向阳生涯作家团作家,CCDM高级职业规划师,ccp生涯规划师)
前阵子去同学家小聚,她住北京某小区,闲聊中,同学们纷纷评价说小区物业服务不错,她自己也对小区物业很满意,她很满意的给的评价其实就两句:我们小区地库地面都有人擦,小区周围护栏也经常有人擦拭!回来之后感慨这个物业对用户心理学研究的很好:有时候卫生打扫出现的频次多几次,并不会给物业增加多少成本,可是业主的体验到的却是物业很努力很用心,尤其是物业很聪明的把这种成本用在了明面的地方,业主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
物业用最小的成本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业主满意度提升,物业能顺利收取物业费。这就是经济学中最简单的投入产出比的计算。
经济学这个原理在身边其实也常见,比如我经常给身边的人举一个种土豆的例子:种过土豆的人都知道:挖一小块带芽的土豆作为种子种下去,秋收的时候一颗种子下面会长出一堆土豆,这就是种植的价值,是一种很好的投入产出比;反之假设种一个土豆,只长出一个土豆,那么这种事情就不能做也不会有人做。
可是,职场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计算这种投入产出比。
我的一个朋友W,是一个销售团队的leader,最近困惑于她自己和团队业绩提升缓慢,总感觉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她做事很努力也很认真,客户对她也很认可,公司产品美誉度也不错,可是就是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儿。我给她做了性格测评和霍兰德,然后结合她工作上面问题进行深度挖掘,最后发现她最大的问题是把每一件事情都当成重要的事情去做了,尤其在客户关系维护上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她总希望做到客户百分百满意,然后她就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去做客户关系维护,并力求做到没有一点瑕疵。一番探讨之后我给她做了下面这个分析:
她的目标是获得销售业绩持续增长,而我们从用户满意心理学上来分析,在一个用户身上,你投入百分之七十的精力,就可以获得用户很高的满意度;当你继续投入百分百精力时候,用户可能满意度也仅仅是提高三五个百分点或者更大的可能是维持原来的水平。并且提高的这几个百分点并不足以支持增加新的购买值,因为用户购买值不单纯依赖满意度这一个因素,还和其他很多因素息息相关。在一个事情上面多消耗百分之三十的工作精力,并不会增加销售业绩,反而更大可能是拉低了收益比值。
所以在职场中,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在做一些不产出效益的无用功。
这种不计算成本的投入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很常见。我的一个硕士研究生小L,在校期间专注于参加各种实习,他的理论是通过实习可以了解各种行业的情况,所以他几乎每个学期都花三个月时间在实习上面。前阶段刚刚结束了一个为期三个月在某大新闻媒体的实习,每天早出晚归很辛苦熬到实习结束。回来之后和我交流他的收获,他想了很久说,最大的收获是他知道了在这样单位:那些有背景自己又特别优秀的人职场之路就能发展的特别好。有背景、自身素质又好——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的人,岂止是在新闻媒体,是任何行业都可以发展的很好好么!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何必花费三个月时间去验证,这就更是用很大的成本获取了一个闭眼睛就可以知道的道理。
记得前一阶段朋友圈流行一篇文章:《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其实归根究底,那种看上去很努力的,他们的确也在努力,只是因为没有算好自己职场中投入产出比,没有计算好自己的努力和最后想要的结果之间的性价比的问题。余世维管理上有一个理念:没有功劳时候,你的苦劳就是“白劳”。有些人一味的盲目的付出不去考虑收益大小;还有些人有一个误区就是喜欢去试错,不分年龄不分时间段,完全不考虑成本的去试错。职场不是人生,在某种意义上,人生只需要经历就足够丰满,而职场中效益才是王道。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些人短短几年修炼成职场精英,有些人工作十年还在原地打转。
所以,作为一个成熟的职场人,你除了相信付出一定有回报之外,你还要进一步思考:
第一、是不是你要的目标回报?
第二、这个回报够不够你付出的成本?
第三、你的付出放在别的地方是不是回报更大?
这三个问题是我们自己要必须会算的职场经济账,职场中,你一样要学会做投资收益的分析,而绝对不仅仅在你去银行理财时候才去做计算。
你的每一个职场行为,背后都是一笔经济账,你计算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