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生的路可以通过规划“捏出来”
——《做自己的伯乐》系列之一
文/周炜(职业生涯规划师,二级心理咨询师)
英国纪录片系列《7 Up》(中文名:人生七年)近来在微信圈引发热议。该片始拍于上世纪60年代,呈现英国不同社会阶层7岁孩子们的生活和梦想,再每隔七年更新他们的成长发展状态,预计结尾是富家孩子成年后追随其父辈的人生轨迹成为社会精英,而穷人的孩子依旧留守社会底层。该纪录片拍摄之初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导向,导演试图通过真实的人生记录来论证出身论观点:正如耶稣会格言“孩子七岁后就是一个大人了”,英国人的未来取决于其出身阶级。人的出身环境对其人生起着不可逆转的决定性作用。
“真人秀”主角们从7岁开始,每隔七年通过屏幕向大家讲述各自的生涯发展境况。尽管20分钟很难清晰透视一个人7年的生活变迁,但从主角们的话语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到各自生涯规划及实际举措对于人生的重大影响,各自生涯变迁令人感叹。
生命客观存在,而生涯,只有个人寻求它时,它才存在
生涯不等于生命。花草树木也是一种生命的客观存在,而生涯的存在却是个人主观意识所认定的存在。当我们系统性地反思过往、分析现状或思考未来时,生涯才开始与我们相伴。换句话讲,人是生涯的主动塑造者。
研究表明,年轻人总是担心做错事,而年长的人则会为没有做过的事不开心——他们通常会后悔年轻时错失体验的经历或者遗憾放弃追求的机会。同样,有研究显示人们更担心的是做错事给他们带来的糟糕感觉,但如果他们行动前已经进行前瞻性风险管理的话,感觉并没有那么糟。由此可见,生涯意识可以帮助我们克服驻足不前的惯性思维,构建全局为重、眼光长远的思维框架,进而推动生涯发展。
《7 Up》来自富裕家庭的约翰,7岁时已清晰谈起自己未来规划:私立学校——剑桥大学——法律专业人士、从政。也许7岁幼童对于生涯规划懵懵懂懂,但成年后,即使他选择的路出现障碍,其人生依然沿着这条轨迹延续着。约翰从剑桥毕业,后成为大法官。在《56 Up》他谈到:9岁丧父,家境并非外界猜想地富足,依靠剑桥奖学金完成学业。中年时期事业发展缓慢,35岁的他开始致力于慈善公益。约翰至今也没有实现进入国会的最初梦想,但却以另一种方式实现影响社会的儿时梦想——慈善事业。56岁的他称自己已步入“知天命”的年纪,继续参加此纪录片制作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争取更多资源服务慈善事业。拍摄《7 Up》时,他是出身论的典范,而到了《56 Up》,约翰的经历反而印证了生涯观点:人可以主动计划,进而改变环境、创造环境。生涯是可以塑造的。
有目标、积极应对变化是成年后获得成功的孩子们不约而同表现出来的共同特质,这些特质确保了他们的人生航线螺旋式前进,即:尽管有起伏,依然朝着目标方向不间断地前行。
农家子弟尼克儿时最大梦想是成为宇航员,或者从事“最酷”职业——巴士司机。青年尼克毕业于牛津大学核物理专业。由于当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执政策略影响,科研经费预算被大幅削减,难施拳脚的尼克在28岁时移民美国寻求更理想的科研环境,继续追逐核物理的梦想。35岁时,尼克意识到自己的天赋对于成为世界最顶端核科学家是有限的,他选择放弃科研,成为核物理教授。尼克成功地从社会底层步入中产阶级。作为观众,我们能够理解他因科研梦难圆而产生的些许遗憾。
约翰和尼克的故事揭示:生涯的塑造者可以是我们自己。热销书《从0到1》也提到相同观点:我们不是一张被概率决定命运的彩票。成功不是中彩票,如果我们希望找回明确的未来,长期规划是最重要的,规划优于机遇。
积极不确定的生涯:调整再调整;不必固着于目标,执着于信念
假设没有航线,飞机无法抵达目的地。然而有航线,飞机在飞行途中并不是完全切合航线飞行,受气流、风力等因素影响,飞机通常会沿着航线上下调整直至抵达目的地。如同飞行的道理,成功需要规划,但规划的生涯轨迹也免不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转折点,有利的、不利的、简单的、复杂的,我们沿着生涯轨迹行进时需要灵活调整合适的位置。
安德鲁剑桥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35岁晋升为律所合伙人。但由于种种原因,同年,他选择转型,就职于英国某大型跨国集团法务部,后晋升为该集团法务高管。片中没有具体提到转型原因,或许我们从安德鲁可能具备的个人特质和才干优势看出:律所合伙人的企业家角色与法务专家型管理者角色所需的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是截然不同的。安德鲁聪明地意识到生涯转折点来临,并及时根据自身优势进行适度调整再接着积极前行。安德鲁对其生涯目标保持一种“不确定”态度,其目标随时根据内外环境适度调整,这样,即使处于快速变迁的社会,也可以带动新的经验、新的信息和新的价值。这种对目标调整再调整的历程,启动了我们的反思力和创造力,帮助我们积极地掌控自己的未来。
在跨越56年制作8集纪录片的过程中,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主角们的人生时而平稳前进,时而跌宕起伏。导演的初衷是为应证外部环境因素对于人生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渐渐地,导演成为了一位沉思者,尝试在纪录片中避免主观评价性引导,尽量客观展示“现实剧情”发展,将主观感受交给观众来感悟。纪录片中的这群普通人在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复杂环境中逐渐成熟起来,引发我们对于人生的共鸣,同情和理解他们在现实中进行的博弈或妥协。
无论是含着金汤勺出身,还是来自贫寒家庭,我们都无一幸免地遇到人生艰难时刻,都曾感受力不从心的失落和无奈。选择留守心理舒适圈驻足不前,遇变惊慌?还是为目标全力奋斗,淡定应对?选择以一成不变的姿态面对生活,还是选择调整目标积极应对?无论主角们做出哪种选择,都值得我们理解。但是,我们也看到,那些主动跳出心理舒适圈的主角们,在与生活较量博弈后,他们的生活掌控力更强,生涯满意度更高。这也恰恰印证了生涯的意义。Career (生涯)一词源自拉丁语Carrus (战车),Career (生涯)呈现一幅马场驰骋竞技的画面,隐喻未知、冒险、克服苦难的精神。也具有“持续性”或“持久性”的意涵。
For open question, there is no right answer, but better answer(对于开放型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但有更好的答案)。人生亦是如此。当今社会快速变迁,曾经的美国经济航母通用汽车公司宣布破产、华尔街的象征雷曼兄弟公司瓦解、BAT成为最新热捧、究竟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争论此起彼伏。或许,在人生某些时刻,我们需要更主动地思考、寻求更好的答案。因为,这些选择将组成我们的精彩人生。而这才是该纪录片的出彩之处。本文也希望借助纪录片主角的人生历程说明生涯规划对于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其实,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伯乐,通过生涯规划将我们那看似平淡的日子组合成为量身定制的独特人生。毕竟,人生的道路可以通过规划一步步“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