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别人
理解别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础。人如其面,各有所好。同一种行为,施行于某甲身上或许能增进感情,换了某乙,效果便可能完全相反。因此只有了解并真心接纳对方的好恶,才可以增进彼此的关系。比方六岁的孩子趁你正忙的时候,为一件小事来烦你。在你看来此事或许微不足道,在他小小心灵中,却是天下第一要事。此时就得借助于习惯二,来认同旁人的观念与价值;运用习惯三,以对方的需要为优先考虑而加以配合。
我的一位朋友的儿子对棒球近于痴迷,而朋友却丝毫不感兴趣。有一年暑假,他居然带着儿子看遍每个主要球队的比赛,总共花去六星期与不少金钱,但对增进父子亲情的助益却无法估量。
有人问他:“你真非常爱棒球吗?”
他答:“不,我只是非常爱我的孩子。”
另一位朋友是大学教授,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对不肯用脑、只爱动手的儿子,总斥为浪费生命。可想而知,父子的关系有多么恶劣。
偶尔他也会良心发现,想要挽回孩子的心,可惜从未成功。10岁的儿子则认为,父亲时时刻刻不忘批评他,把他与别人相比,却从未真正接纳他。即使父亲向他示好,也会被曲解。到后来,做父亲的简直心碎了。
幸好有一天,我跟朋友谈起“视人之事如己之事”的观念,他牢记在心。回到家,就设法说服儿子,一同动手把住宅四周的围墙改建成万里长城的式样。这件大工程持续了一年半之久,他们父子终于有了长期相处的经验。儿子耳濡目染,也养成了与父亲一般爱好动脑的习惯。不过,他俩真正的收获还在于巩固了父子真情。
一般人总习惯于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以为自己日需要与好恶,别人也会有同感。待人处事若以此为出发点,一旦得不到良好的回应,便武断地认为是对方不知好歹,而吝于再付出。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说,己所欲便要施与人。但我认为,这句话的真谛在于——要想被别人理解,就得先理解别人。
二、注意小节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节,如疏忽礼貌,不经意的失言,其实最能消耗感情账户的存款。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正是这些小事。
记得多年前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带着两个儿子出门看运动比赛,吃点心,然后赶一场电影。结果电影看到一半,四岁的小儿西恩就睡着了。散场之后,我把他抱回车上。当晚天气很冷,我脱下外套给他盖上、掖好,然后打道回府。
回到家,把西恩送上床,我又照顾六岁的史蒂芬准备就寝。他上床以后,我躺在他身边,父子俩该聊着当晚的趣事。
平常他总是兴高采烈的忙着发表意见,那天却累得异常安静,没什么反应。我很失望,也觉得有点不对劲。突然史蒂芬偏过头去,对着墙。我翻身一看,才发现他眼中噙着泪水。我问:
“怎么啦,孩子,有什么不对吗?”
他转过头来,有点不好意思地问:
“爸,如果我也觉得冷,你会不会也脱下外套披在我身上?”
原来,那一晚所有的趣事比不上这小小的一个动作,他居然吃起弟弟的醋来了。
然而,这对我却是一个很大的教训,至今难忘。原来,人的内心是如此敏感、脆弱。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贫穷富贵,即使外表再坚强无情,内心仍有着细腻脆弱的情感。
三、信守承诺
守信是一大笔收入,背信则是庞大支出,代价往往超出其他任何过失。一次严重的失信使人信誉扫地,再难建立起良好的胡来互赖关系。
因此,为人父母,我要求自己绝不轻易对子女许诺。即使不得不如此,事先一定要考虑所有可以发生的变数与状况,避免食言。唯有守信才能赢得子女的信赖;唯有信赖,才能让子女在关键时刻听从你的意见。
当然,偶尔也会有人力无法控制的意外发生。不过就算客观环境不允许,你应依然尽力实践诺言,知其不可而为了,因为你重视诺言。否则你也应该详细说明原委,请对方让我收回承诺。
四、阐明期望
几乎所有人际关系的问题,都源于彼此对角色与目标的认识不清,甚至相互冲突所致。所以,不论在办公室交代工作,或在家分配子女家务,都是愈明确愈好,以免发生误会、失望与猜忌。
对切身相关的人,我们总会有所期待,却误以为不必明白相告。以婚姻为例,夫妻双方都期盼对方扮演某些角色,却从并不开诚布公地讨论,有些人甚至连自己怀抱着哪些期望都不清楚。对方若不负所望,婚姻关系自然美满,反之则不然。
这种心理导致太多问题。我们总认为,关系既然如此密切就应有默契。殊不知,其实不然。因此,宁可慎乎始,在关系开始之初,就明确了解彼此的期待,纵使需要投入较多时间精力,却能省去日后不少麻烦,这是一种必要的储蓄。否则,单纯的误会可能一发不可收拾,阻绝了沟通的渠道。
坦诚相待有时需要相当的勇气;逃避问题,但愿船到桥头自然直,反倒来得轻松。但就长远看,慎乎始总胜过事后懊悔莫及。
五、诚恳正直
诚恳正直可赢得信任,是一项重要存款。反之,已有的建树也会因为行为不检而被抹杀。一个人尽管善解人意,不忽视小节,守信,又不负期望,可是行为不诚恳就足以使感情账户出现赤字。
背后不道人短,是诚恳正直的最佳表现。在人后依然保持尊重之心,可以赢得在场者的信任。
假定你有与同事在背后抨击上司的习惯,一旦彼此交恶,对方难道不会怀疑,你也在他背后飞短流长吗?你在人前甜言蜜语、人后大加挞伐的习惯,他知之甚详,这种行为能增加信任吗?
如果有人向我发牢骚,对上司不满。我会告诉他,基本上我同意他的看法,但我建议一同去找主管,委婉地把问题说明白。这么做,对方便了解,若有人在我面前批评他,我会有什么反应。
再举例来说。有些人为了争取友谊、不惜揭第三者之短:“我本来不该告诉你的,可是既然你我是好友,那……”背叛能够赢得信任吗?还是会引起戒心?这样的言行表面看来仿佛是储蓄,事实上是支出,个人的缺点因此表露无遗。有些人或许能从贬低他人那里获得金蛋——暂时的乐趣,但这样做其实是在扼杀下蛋的鹅,损害的是人际交往中的持久乐趣。
诚恳正直其实并不难做到,只要对所有人抱持相同原则,一视同仁即可。纵使起初并非人人都能接受这种作风,因为在人后闲言闲语、臧否人物,是人的通病;不同流合污,反而显得格格不入。好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诚恳坦荡终会赢得信任。
因此,请避免矫饰、欺骗、表里不一,做个童叟无欺的人吧!
六、勇于道歉
向感情银行提款时,应勇于道歉。发乎至诚的歉意足以化敌为友,例如:
“是我不对。”
“我对你不够尊重,十分抱歉。”
“在别人面前令你下不了台,虽然是无心之过,可是也不应该,我向你道歉。”
这种勇气并非人人具备,只有坚定自持、深具安全感的人能够做到。缺乏自信的人唯恐道歉会显得软弱,让自己受伤害,使别人得寸进尺。还不入把过错归咎于人,反而更容易些。
有句名言说:“弱者才会残忍,只有强者懂得温柔。”
由衷的歉意是正数,但习以为常就被视为言不由衷,变成负数。一般人可以容忍错误,因为错误通常是无心之过。但动机不良,或企图文过饰非,就不会获得宽恕。